異數(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

by byronyen

這本書的作者是Malcolm Gladwell(1963-,紐約客(The New Yorker)撰稿人),查了才知道他寫了好多本暢銷書,包括2000年的「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2005年的「決斷2秒間(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2008年的「異數(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2009年的「大開眼界(What the Dog Saw: And Other Adventures)」、2013年的「以小勝大(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以及2019年的「解密陌生人(Talking to Strangers: 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the People We Don’t Know)」。異類這本書竟然是我看的第一本,真有孤陋寡聞的感覺。但晚知總比都不知來的好,馬上上網訂了他的其他著作,看看他與Michael Lewis誰比較厲害。

我們對成功的觀念,有些根本就是錯誤的。成功不是那麼簡單,不是個人埋頭苦幹就能搞定的。成功不是無中生有的,和家世背景,以及有沒有貴人相助大有關係。成功者的個人特質固然重要,還是不足以解釋一個人為何成功,我們還要問成功者的出身,才能解開成敗之謎。

1.加拿大曲棍球隊的生日密碼

某位心理學家意外地發現了某支青少年曲棍球隊其隊員出生月份有集中的現象,回去一查發現這不是單一、而是幾乎所有加拿大曲棍球明星隊都有的現象:40%的球員都是1-3月份生的,而年尾10-12月份生的只有10%。原來加拿大曲棍球的年齡分級是以1/1為界,年頭年尾的差了近一歲,而在青少年一歲的身體發育差異是很大的。

因此年頭生的青少年平均來說個頭長得比較大,而這造成了他們比較有可能會被教練挑中進入代表隊,這又造成了他們有較好的教練指導、較多的比賽磨練,到最後這些優勢累積起來變成了明顯的差異。

很多父母會設法讓孩子提早讀幼稚園(例如台灣以9/2為幼稚園入學年齡分界,提早入學案例不少):不要輸在起跑點,但就像加拿大曲棍球選手,孩子年齡不足,學習起來可能比較吃力,產生挫敗感,反而越來越跟不上同學。

丹麥就不贊成把身心成熟度和能力混為一談去進行分班,為了落實平等的教育觀,在學前教育不做任何的能力分組(詳見:https://kknews.cc/zh-tw/education/pqvy4z.html)。

2.一萬小時定律(10,000 hours of practice):Gladwell引自己為例說:一開始我對新聞業麼都不懂,可後來我成了專業人士。這花了我10年:不多不少這麼長時間。

就像另一本書英國奧運桌球國手兼新聞獎作家Matthew Syed所寫的「練習的力量(Bounce:Mozart, Federer, Picasso, Beckham, and the Science of Success)」,畢卡索、貝克漢、費德勒…,各領域的拔尖人才無不經過1萬小時的寒徹骨。然而Gladwell指出,一萬小時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如何能從小不斷地練習,長大成人之時就能達到一萬個小時,成為某個領域的傑出人士?首先,你需要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此外,你還要有經濟支援,如果為了生活,你不得不去兼差,那就沒有多餘的時間可以練習了。而且他書中舉了三個例子: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2009年被甲骨文收購)的創辦人Bill Joy、披頭四及Bill Gates,與其說他們天賦過人,倒不如說他們拜許多機運之賜,才能夠累積了別人所不能、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時勢造英雄創造了歷史。

最短5年成行家

3.天才的迷思

兩個天才:Christopher Langan與Julius Oppenheimer(原子彈之父)命運與成就大不同。作者指出造成差別的一個原因是實用智能(Practical intelligence),實用智能包括了「知道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及說什麼,以達到最大效果」。這是一種處事能力,而與知識無關,這種社交常識和處事能力,是從後天生長環境中習得的技巧,而Langan的實用智能與抽象智能的不平衡,造成了他無法取得他想要得到的東西。

社會學家為了探討實用智能,發現了中產階級家庭與窮人家庭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教養哲學。中產階級的父母會和小孩講理,不會只是命令。他們非但不介意孩子頂嘴,願意和小孩商量,也歡迎他們向大人的權威挑戰,所以中產階級的孩子講起話來比較理直氣壯,認為他們有權追求個人想要的東西。反之,貧窮的父母則害怕權威,不敢為孩子主動爭取什麼,這造成勞動階級和貧窮人家小孩,總是與人保持距離、不信任別人,顯得保守而拘束。這就是階級所造成的文化差異。

4.猶太律師的啟示

Joseph Flom,美國律師,在80年代有收購先生(Mr. takeover)的稱呼,Flom的故事,再次證明了時勢造英雄,因為他生長的環境有許多不力的因素,但這些因素反倒成了他成功的助力。

(1)猶太移民:那個年代的紐約法律事務所最好有歐洲貴族的血統、名校畢業、家世顯赫,否則只能在比較小的二流事務所工作或自行開業,而且必須什麼都做,有生意就好。那時大型事務所並不承接企業購併業務,所以這些被嫌棄的訴訟和併購案就落到了這些猶太律師手上,尤其是「委託書爭奪戰」就只有Flom這類律師能幫你。

(2)生於人口低谷期:如果是1911年以前出生的人運氣真不好,因為它會遇到20世紀兩大劫難:大蕭條及二戰,要不工作機會少,要不就可能因被徵召入伍而中斷職涯。而Folm是1923年生,屬於生育率較低時期,因為很多遭受大蕭條衝擊的家庭養不起小孩,就不在生育。

(3)成衣工人之子:在20世紀初期的紐約,成衣業的主力是來自東歐、俄羅斯的移民。猶太人幾個世紀以來沒有自己的土地,只能聚集在城鎮中做生意,在一戰爆發前30年左右來到紐約Ellis Island的東歐猶太人當中,70%都有專業技能:雜貨店、珠寶店、鐘錶匠、毛皮加工等。

而19世紀和20世紀初來到美國的愛爾蘭和義大利移民,是來自歐洲窮鄉僻壤的農民或佃農,他們沒有在都會區做生意的腦筋,一般當勞工或建築工地的工人,就算做了30年,既不知道大眾文化,也不知道如何與人談判。

一項對20世紀初來到紐約發展的猶太移民和他們子女的研究顯示,這些家族的子孫,並不會因為生在貧賤之家就沒出息,相反地,這些出身正式他們成為醫生或律師的主要原因。

20世紀初的紐約成衣區(Garment District)

5.以血還血

作者以美國阿帕拉契山區許多互相仇殺的世仇的現象說明文化精神的影響。因為若在同一個山區,有許多這樣的小鎮都出現家族之間互相械鬥、殺戮的事件,就是一種社會現象了。研究顯示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1)住在邊陲、貧脊之地的居民通常有很強的榮辱心,因為那裡無法耕種,只能靠放牧維生。而放牧和務農會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農夫注重團隊合作、比較不用擔心晚上會有人來偷作物;但牧人是靠自己,而且常害怕有人會來偷走牲畜。所以牧人得擺出凶狠的姿態,讓人家知道他不是好欺負、一定會以牙還牙的。

(2)根據歷史學家David Fisher在「Albion’s Seed: Four British Folkways in America」(簡體版書名:阿尔比恩的种子: 美国文化的源与流)一書,阿帕拉契山區的殖民地祖先都來自蘇格蘭-愛爾蘭後裔,祖先源自蘇格蘭低地、英格蘭北部和北愛爾蘭的Ulster。南方高地大部分土地,就像無政府的荒之地,地權歸屬很難劃清,因此這裡的居民發展出以家為國的草莽文化,說好聽就是有開拓精神,不好聽是相對來說比較好鬥,因為他們必須在原始、危險的世界中求生存。

6.空中危機

現代的商用客機其實已很安全可靠,還會出現空難其實是一連串的小失誤,加上環境因素所造成的。而駕駛艙通常是由一人操作、另一個人負責檢查,所以如果正、副機長默契良好、合作無間,飛機就會安全的多,如果溝通不良,就可能出問題。

分析空難史,會發現機長負責駕駛的時候,發生空難的機率反而比較高,乍聽之下不合理,但關鍵在機長、副機長之間的溝通,副機長在發覺狀況有異的時候,礙於職位、權力、文化上的包袱,說話可能過於客套、拐彎抹角(類似下屬向上司報告的語氣),如果再加上機長疲勞、天氣因素,就有可能釀成大錯。

7.稻米文化與數學能力

一般人的認知,亞洲人的數學能力較歐美人來的好,為什麼?

(1)亞洲數字命名系統有優勢:中文、日文、韓文的數字說法都很有規則,如中文的「十一」、「二十四」都是先說十位數、再加上個位數。而英文的數字命名系統很不規則,大於20的數字,是先說十位數、再說個位數;但11-19的數字,是先說個位數、再說十位數,例如14(Fourteen)。所以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小孩,要他做數字的心算,他得先將數字轉為阿拉伯數字,再進行計算。另外中文的「五分之三」本身已區分分母和分子,而英文為three-fifth。這使西方小孩可能提前討厭數學。

(2)與文化有關:東方的稻米文化就是在田裡辛勤工作、付出的勞力與收穫是成比例的,亞洲文化的這個特點使得在美國大學圖書館裡待最久的舊是亞洲學生,而與其說數學好壞是能力有別,不如說是態度問題,如果你願意嘗試,數學就會變好。

8.知識力學校(知識就是力量計畫,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KIPP)

KIPP創立於1994年,主要為來自非洲裔美國家庭和南美家庭的貧困學生提供教育服務。這些學生通常游離於美國教育體系之外,但是KIPP致力於確保這些學生可以上大學、大學畢業後踏上工作崗位。

研究顯示,美國窮人家的孩子,放暑假後,學習就停擺了,但有錢人家孩子的閱讀能力卻突飛猛進,因為他們的父母會讓他們上各種暑期班、參加夏令營,就算在家也有很多書可以看;窮人家的小孩沒錢參加夏令營,只能待在家看電視,暑假過後,閱讀能力的差異就很明顯了。

KIPP其實就是把亞洲的稻農精神引進美國的貧民區,一天下來,扣除午餐和休息時間,學生在校上課的時間,會比一般公立學校的學生多出50%。

KIPP翻轉低收入家庭小孩的競爭力

Malcolm Gladwell談異數及十萬個小時定律

0 留言
0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