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一個科技帝國的崛起

by byronyen

這本書(英文名Influence Empire: The Story of Tencent and China’s Tech Ambition)的作者是華裔陳伊倫(Lulu Yilun Chen),曾任彭博新聞和彭博商業周刊科技記者,目前擔任彭博亞洲投資團隊負責人。底下的視頻就是她多年前報導騰訊的新聞。


吳曉波在2018年曾出過一本「騰訊傳:中國互聯網公司進化論」,敘述了馬化騰從無到有將騰訊打造成科技巨頭的故事,不過那本書寫的有點虎頭蛇尾,感覺他寫到一半後因故停了下來,幾年後為了出書有點草草了事,用一些數據資料補上墨水就交差了。陳伊倫這本書完整的多,加上這2、3年騰訊受中國政府政策衝擊大,因此這本書是研究騰訊這家公司更好的參考資料。


1.騰訊的成立:正如Malcolm Gladwell說的,我們對成功的觀念,有些根本就是錯誤的。成功不是那麼簡單,不是個人埋頭苦幹就能搞定的。1994年中國正式連接互聯網,成為國際互聯網第77個成員。馬化騰出生於1971年,1994年時他於深圳大學電腦專業畢業滿一年,在潤訊(通信服務)編寫程式。


中國連接互聯網成為寒武紀大爆發的標誌事件,之後幾年互聯網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馬化騰也在1998年與深大同窗張志東、陳一丹、許晨曄,以及曾李青一起成立了騰訊,雖然一開始的產品出師不利(BB call與互聯網的結合)。


2.QQ的誕生:1996年三個以色列年輕人開發出一款交流軟體ICQ (1998年被美國線上收購),廣州電信招標一個類似的中文通訊軟體,騰訊雖然沒得標但決定把軟體做起來,基於桌上型電腦、源於模仿的通訊軟體QQ逐漸吸引人流,但騰訊始終找不到獲利模式。


3.南非報業(Naspers)入股:1999年騰訊財務吃緊,馬化騰曾考慮出售騰訊,但被至少6家公司拒絕。最後在美國IDG資本與李澤楷盈科的注資(各220萬美金,分別取得騰訊20%股權)下存活,不久後互聯網泡沫開始破滅。2000年騰訊再次出現資金危機,南非的MIH(南非報業子公司)從IDG取得騰訊12.8%的股份(IDG保留7.2%)、從盈科取得20%股份,自此MIH成為騰訊第一大股東。


4.於香港上市:2004年馬化騰與騰訊接受了當時在高盛負責IPO業務的劉熾平建議,捨紐約而在香港掛牌上市。劉熾平並於上市後加入騰訊,並於2006年接替馬化騰成為騰訊總裁至今。


5.QQ大戰MSN:2004年微軟的通信產品MSN進入中國,之後與QQ分庭抗禮。QQ的用戶主要是年輕人和低收入族群,他們在QQ上玩遊戲或與人聊天;MSN則是白領族群,他們分享工作訊息以及檔案。但MSN市佔不斷降低,微軟最後只能放棄MSN。MSN敗給QQ的原因很多,包括反應速度慢(決策在美國總部之間來回)、分包合作模式(MSN將許多垂直領域外包給了合作商,而騰訊則預見了未來通信工具將集遊戲、視頻等於一體,選擇封閉式的平台)、產品功能(騰訊迅速改進了大檔案文件傳輸功能,導致眾多商務人士棄MSN而改用QQ)。


6.3Q大戰:3指周鴻禕創立的奇虎360(防毒軟體與瀏覽器),Q指騰訊(QQ),2010年周鴻禕控告騰訊不當競爭,以及QQ對使用者隱私的侵害。


3Q大戰似乎標誌著騰訊由封閉式平台(自主開發)轉為開放式平台(與人合作)的關鍵事件,從2013年起,騰訊開始了龐大轉投資策略。騰訊先是入股當時中國第三大搜尋引擎搜狗(4.48億美金收購36.5%股份)。接著在高瓴資本張磊的牽線下,騰訊出資2.14億美金收購電商京東15%股份。


7.美團從千團大戰中脫穎而出:2010由Groupon帶起了團購旋風,善於抄襲的中國互聯網也開始瘋狂成立團購網,最多時共有6,000家比融資、比燒錢,號稱千團大戰。美團由王興於2010年成立,先是獲得紅杉資本投資,後又獲得阿里巴巴入股。騰訊則是先與Groupon合作在中國推出高朋網,失敗後轉投資大眾點評。在進行幾年的廝殺後,2014年團購和外賣市場只剩下三家強有力的競爭者:阿里巴巴投資的美團、騰訊投資的大眾點評、百度。


據美團與大眾點評投資方披露,兩家公司在千團大戰中每年合計燒掉約20億美金的資金,合併是合理的選擇,而此時美團與阿里巴巴出現嫌隙,騰訊趁虛而入,2015年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團購大戰也替中國之後的網約車、自行車租賃大戰的資金消耗模式定了調。


8.Super App微信:中國互聯網用戶99%使用微信,使用時間佔到了一天的1/5!從一開始的移動通信軟體,逐漸整合了支付、銀行結算、社交媒體、音樂、旅行、外賣、網約車、短視頻、電商、交友等功能。


微信的起源很有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論實踐的影子。因為桌面應用程式QQ在當時可說獨霸天下,但是隨著iPhone的出現,馬化騰擔心騰訊會受到移動通信新創公司的威脅。Christensen認為原先成功企業致力於改善產品與服務,以致超越了某些客層的需要,或是忽略了另一些顧客的需求。而且由於內部資源傾斜,新產品(尤其是對舊產品威脅的新產品)研發會受到阻礙。因此Christensen建議此時應成立一個新事業部甚至是新公司,完全聚焦在破壞所創造的成長機會。


馬化騰選擇不以舊基礎的QQ進行迭代(我覺得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如果騰訊選擇在QQ的基礎上改版,能否達到今天微信的高度,實在讓人存疑),而是要創造一款足以顛覆QQ的產品來面對新的移動時代。而且騰訊是啟動「內部賽馬機制」:三組團隊同時開發新產品,最後由張小龍所開發的微信出線,2010微信誕生。

微信開啟畫面,從一而終,簡潔沒有廣告


9.網約車大戰:中國的團購大戰打完,網約車大戰上演。滴滴也是靠著模仿起家,但它模仿的是英國的Hailo,而不是Uber。滴滴2012年由前阿里巴巴的程維創立,與外賣市場類似,一開始滴滴面臨超過30家網約新創公司的競爭。也與外賣市場類似,網約車市場最後由騰訊投資的滴滴,與阿里巴巴投資的快的打車,展開燒錢大戰。


2014年騰訊成功發起微信的紅包活動,頓悟到移動支付才是未來,決定傾全力支持滴滴。結果是微信與滴滴魚幫水水幫魚,微信引導其龐大的用戶使用滴滴程式,滴滴則採用了當時剛起步的微信支付,逐步改變計程車司機收現金的習慣。還是與外賣市場類似,幾個月內阿里巴巴和騰訊總共花費了約20億美金向快的與滴滴進行補貼。而且兩家網約公司最後也選擇合併,改名為滴滴出行。滴滴的出線也讓微信支付一舉與支付寶平起平坐,在這之前支付寶控制著中國90%的線上支付市佔率。


合併快的後,滴滴與進軍中國的Uber決一死戰。除了繼續燒錢(在補貼最激烈期間,兩家公司每年都燒掉超過10億美金)外,滴滴還進軍美國,投資Uber在美國的競爭對手Lyft,目的是要獲得與Uber談判的籌碼。最後結局是Uber選擇退出中國市場,將其在中國的業務賣給了滴滴。


10.騰訊的金雞母:遊戲。騰訊於2003年左右開始涉足遊戲市場,QQ遊戲靠棋牌遊戲後發先至,在幾年內逐漸超越了當時的聯眾、網易、盛大、金山等遊戲大佬。之後騰訊開始嘗試遊戲代理、再來則是入股。騰訊主要的投資代表作包括2008年投資美國拳頭社(Riot Game),取得當時尚在開發階段的「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簡稱LoL)中國的代理權。2015年拳頭社成為騰訊100%子公司。


2012年騰訊入股埃匹克娛樂(Epic Games)取得40%股份,旗下包括Fortnite(要塞英雄系列)以及遊戲開發引擎魔域幻境引擎(Unreal engine)。2016年騰訊收購開發部落衝突(Clash of Clans)的Supercell 84.3%股份。2017年騰訊投資韓國的魁匠團(Krafton),是絕地求生(PUBG)的開發商。


不過讓騰訊成為世界級遊戲廠商的是一系列手機遊戲。在拳頭社拒絕為騰訊開發英雄聯盟手機版(拳頭社認為手機無法體驗完整的英雄聯盟)後,騰訊讓自家兩個工作室同時開發,結果由天美工作室的「王者榮耀」勝出。書中披露判斷一款遊戲是否成功的一個關鍵指標是次日、第3天、第7天的留存率,如果一款遊戲能在次日留存50%的用戶、第3天留存30%的用戶、第7天留存25%的用戶,便被認為是成功的。王者榮耀直到30天,仍維持著55.9%的用戶留存率。


11.騰訊面臨的挑戰

(1)中美關係緊張:2020年時川普簽署行政命令,以國安為由,宣布禁止與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以及微信母公司騰訊,進行任何交易,這項命令等於禁止微信的海外版WeChat在美國使用。拜登上任後撤銷了川普的禁令。


(2)中國政府對遊戲產業的整改:2021/8中國官媒新華社旗下的「經濟參政報」發布新聞,抨擊網路遊戲對未成年人就猶如「精神鴉片」、「電子毒品」一般,更直接點名騰訊旗下「王者榮耀」,呼籲當局對該行業進行更多限制。當月底中國新規定出爐,針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所有網絡遊戲業者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假期的每天晚上8點至9點提供一小時服務。2023/12中國政府又發布了網路遊戲管理辦法(草案徵求意見稿),不過後來該草案被從官網中移除。


(3)業務切割:2022年傳出中國金融監管部門考慮要求騰訊將旗下的微信支付、保險、信貸、信用評等、理財等業務整合成金融控股公司,以便更好的接受監管。如果屬實騰訊將面臨兩大挑戰,其一是微信支付涉及兩大業務:即時通信與金融科技,該如何劃分(或切割)?其二是金融控股公司將產生更大的資金需求。


反壟斷的聲浪檢討也使騰訊遭罰款,並啟動了一系列出售轉投資措施。例如騰訊2022年以所持有的京東股份做為特別股息、減持冬海(Sea,蝦皮母公司)、拼多多、富途等公司持股。

0 留言
0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