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Intel前傳奇CEO Andy Grove(1936-2016)於1988年出版的書(1998年再版),再次讀這本書仍有許多啟發及值得讓人學習的地方,整理如下。
1.Andy Grove 1936年出生於布達佩斯,二戰時身為猶太人的Grove,在媽媽的朋友掩護下,用假名及假證件躲過了送進集中營的命運。後來在1956年匈牙利革命時逃往美國,後來取得化學工程博士。Grove首先進入快捷半導體(Fairchild)工作,後來跟隨Robert Noyce(積體電路IC的發明人)及Gordon Moore(摩爾定律的提出人: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18個月會增加一倍)的腳步,參與Intel的創建,成為第3號員工。Grove除了在1987-1998年擔任Intel的CEO外,還長期在史丹佛商學院教授策略管理。
2.Grove另一項值得一提的事件,是他在1994年發現自己罹患攝護腺癌後所採取的種種行動。1996年5月Fortune雜誌的封面故事「Taking on Prostate Cancer」:https://fortune.com/1996/05/13/andy-grove-prostate-cancer-cover-story/
Grove現身說法,在他被告知有腫瘤以後,並未因情緒上的恐慌而放棄判斷上應有的理性基礎,尤有甚者,他發覺病情的真相與該採行的治療方法曖昧不明,於是他開始蒐集資料自行研究,經過10個月後,他才決定採行一種新的、綜合性的治療方式,最後圓滿康復。
也許有人會說Grove太自以為是、不相信專業,但他所信守的系統化邏輯思考程序(定義問題→找出問題的關鍵→建立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方案→根據實際資料做可行性分析→評估各方案的利弊得失→選擇最適方案→立刻付諸實踐),在任何困境中,他都不會放棄。
我們也可以得到另一個啟示,信任專業可以使我們減少許多摸索,但也不要忽略了他們可能也有「成功的慣性」:他們可能畏懼改變的風險,會本能地依賴經驗、偏好與專長,漠視某些真正對解決問題有價值的建議。註:中文書名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Great by Choice)中,也有提到Grove這個案例,Grove小心求證的精神,反映出10倍勝公司的領導者在渾沌環境下,仍能冷靜判斷的關鍵特質。
3.這本書環繞一個主題:這個世界處於不斷改變的環境,傳統與習慣不斷被新的變化衝擊與顛覆,一旦變化的力量超過既有資源所能控制的範圍(Grove稱為十倍速變化(10X Change)),企業(個人)將陷入無可依循的惶恐。這個時候企業必須在經營策略上做出根本性的調整,才有可能轉危為安,這個關鍵的時間點,Grove稱為「策略轉折點」(Strategic Inflection Point),是企業往一個新高點爬升的好機會;也可能意味著即將走向末路。而這本書的原文名:「唯偏執狂得以倖存」(Only Paranoid Survive),意思則是說隨時都對所有狀況很警覺的人,才能在10倍速變化的環境中存活下來。
4.但如何預見「策略轉折點」呢?Grove以Michael Porter的五力分析為基礎,再加上,成為影響企業的六股力量,當這六股力量之一產生十倍速變化時,就有可能產生「策略轉折點」:
(1)現存競爭者的影響力(Competitive rivalry):例如對小鎮裡頭的百化公司而言,Walmart的入侵就是一個十倍速變化。
(2)供應商的影響力(Power of Suppliers)
(3)客戶的影響力(Power of Buyers)
(4)潛在競爭者的影響力(Threat of New Entrants)
(5)替代產品的威脅(Threat of Substitute Products):這是Grove認為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Grove當時在書中問:「數位型態的娛樂形式會不會取代我們所熟知的電影?數位媒體會不會取代報紙和雜誌?」上述兩個問題現在來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6)互補產品的力量(Power of Complementary Products)
除了上述影響企業的六大力量之外,Grove還加上一個外在監管機構的變化,也就是當營運規範改變時可能引起十倍速的變化。
5.辨認信號或雜訊的方法
(1)善用卡珊德拉(Cassandra,希臘神話中預見特洛伊即將被攻陷的女祭司),這類預言家通常是公司的中階幹部居多,且多半服務於業務部門。
(2)有益的論辯:問題越複雜,公司管理階層餐與討論的層次就應該越多,且也應該讓公司外面的人參與,例如客戶、供應商、互補廠商等。
6.例子一:電腦產業由1980年代的垂直方式整合(各家電腦公司擁有自己的晶片、作業系統、應用軟體,互不相容),到1995年左右成為水平式分工(起因為微處理器取代原來許多晶片)。康柏電腦原來的經營模式是追隨IBM、製造與IBM相容的個人電腦,當這個策略轉折點過後,康柏電腦抓住了這個機會,成為全球最大的IBM相容個人電腦。而在策略轉折點後,有些原本不在那個行業裡頭的人,甚至會因此加入成為要角,例如戴爾電腦,以郵寄包裹送貨,而這只有在電腦變成低成本、大量生產後才有可能。
7.例子二:膾炙人口的Intel退出記憶體,轉做微處理器的故事
1980年代Intel等於是記憶體的代名詞,但當日本記憶體廠商以低價提供高品質的產品,蠶食鯨吞記憶體產品市場時,Intel陷入掙扎的困境,開會爭執辯論,不知如何是好,情況已經萬分緊急。
某天心情沉重的Grove與當時的CEO Gordon Moore坐在辦公室裡,Grove問Moore:「如果董事會把我們兩踢出去,換一個新的CEO,你想他會怎麼做?」Moore毫不猶豫地說:「他會叫Intel丟棄記憶體的生意」,Grove起先啞口無言,過了一會兒才說:「那我們幹嘛不自己這樣做?我們這就走出門去,再回來自己動手吧」。不做記憶體,微處理器自然是Intel最佳替代產品,因為Intel當時就有一小部分人專攻微處理器,雖然那時市場成長還很遲緩、需求量也不大。
由此可知,面臨策略轉折點的困境時,取代某個總經理或執行長的通常是外人。多半情況下從外面禮聘進來的人未必較優秀,但他們擁有一個優勢,他們沒有舊人情感上的包袱,也比較沒有成功的慣性,可以依據邏輯思考公司當前的處境。
8.獨罷全書,我覺得十倍速變化、策略轉折點的理論應該可以與兩個概念相結合。一個是Ed Catmull在「創意電力公司」書中的管理哲學:Overcoming the unseen forces;另一個概念是Clayton Christensen所提「破壞式創新」裡頭的做法,成立一個新事業部,完全聚焦在破壞所創造的成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