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敘述了螞蟻金服由淘寶網裡頭一個僅有3人的結算小組,銳變為原本將以歷史紀錄IPO金融帝國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它一步步走來的演變與創新都是為了解決客戶的問題,希望客戶能有更好的使用體驗。螞蟻金服的餘額寶及其他後來的創新,充分發揮了「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即不但推動了金融市場的改革,同時也對監管機構提出了挑戰。
1.淘寶網成立於2003年,是當時阿里巴巴為了對抗eBay進軍中國所推出的C2C網站。然而淘寶早期很多交易是在線下、同城進行的,因為中國傳統的交易模式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這種模式在網上交易時遇到了困難,賣家擔心收不到錢、買家擔心收不到貨,最後誕生了第三方的支付寶(Alipay)。支付寶的推出除了團隊討論、了解PayPal的支付方式外,很特別的一點是還在線上(阿里旺旺)與用戶討論。
2.2004年底,支付寶從淘寶獨立(即「出淘」),成立浙江支付寶網絡技術有限公司。馬雲希望支付寶在服務淘寶網的同時,也能服務更多的網站,最終在中國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體系。
3.2010年支付寶的年會在杭州人民大會堂舉行,會中播放了客服的錄音:皆是客戶的抱怨電話,接著馬雲上台說支付寶「爛、爛、爛到極點」。接著由不懂金融的彭蕾接任支付寶的執行長(前兩任執行長陸兆禧、邵曉鋒都不是金融出身,目的是希望將重點放在客戶的體驗上)。
4.2009年6月,馬雲讓支付寶私有化,目的是要為了能順利取得非金融機構的支付牌照(如果是外資公司則取得牌照的不確定性高),結果經過兩次轉讓,支付寶變成由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持有的子公司,而這家100%內資的母公司,由馬雲持股80%,阿里巴巴另一位創辦人謝世煌持有20%。但這引起了雅虎、軟銀與馬雲之間的爭論。
之所以引起爭論,要回顧阿里巴巴的融資史。1999年阿里巴巴獲得由高盛領頭的500萬美金投資,2000年阿里巴巴又獲得來自軟銀等創投共計2,500萬美金的投資,其中軟銀領投2,000萬美金。2004年阿里巴巴在第三輪融資中再獲得8,200萬美金的戰略投資,其中軟銀出資6,000萬美金。註:軟銀兩次合計8,000萬美金的投資,在阿里巴巴後來於美國上市時變成了500多億美金市值的股票。
用馬雲的話說,成立淘寶就是他跟孫正義兩個人的君子協定,因此後來成立支付寶、成立阿里雲都沒有決議。2005年雅虎以10億美金入股阿里巴巴,取得了阿里巴巴40%的股權。
阿里巴巴在多次融資過程中獲得了充裕的資本,但是經營團隊的股份不斷地被稀釋。經營團隊認為其股權不足以反映其貢獻;軟銀和雅虎則認為按照受托責任,經營團隊有義務打理好公司。註:多數人應該和我一樣是站在股東這方吧?
2014年支付寶的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併入新成立的螞蟻金服(以阿里小貸為主要業務的阿里金融也同時併入)。根據最後馬雲與雅虎、軟銀達成的最後協議,阿里巴巴有權永久要求螞蟻金服每年支付稅前利潤的37.5%,在螞蟻金服中國IPO時,阿里巴巴有權選擇繼續要求螞蟻金服每年支付稅前利潤的37.%,或者終止利潤分享權利,而改為要求螞蟻金服支付一次性費用,金額為IPO時螞蟻金服37.5%股權的總價值(不低於250億美金的37.5%、即93.75億美金),或者取得螞蟻金服33%的股權。
5.VIE架構(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y)也稱為「協議控制」,是指境外上市實體與境內營運實體分離,境外上市實體通過協議(合約)的方式控制境內營運實體,使該營運實體成為上市實體的VIE。這種安排使境外上市實體得以對VIE實施有效控制,並獲得VIE絕大部分經濟利益。這種模式由新浪網在納斯達克上市時所創造,後來被普遍應用於互聯網、出版等「外資禁入」行業的企業境外紅籌上市(指公司註冊在境外,但主要資產和業務均在中國)。
6.在淘寶網推出快捷支付(綁定銀行卡)後,支付成功率顯著提升,但支付寶帳戶的餘額卻又停滯不進,所以似乎快捷支付把支付寶的帳戶價值做死了。當時支付寶所面臨的難題有兩個,一是若希望能夠提供帳戶價值的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給用戶虛擬帳戶中的餘額些許利息,但監管機構不允許這樣做(因為那樣支付機構就成了實質的銀行);二是支付寶希望能夠降低自己備付金規模(備付金是指消費者付款後,暫時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錢),因為當時已有風聲說央行打算依備付金一定比例計提準備(2019年央行規定備存金需100%繳存,目的在避免被第三方支付平台挪用高風險投資)。
因此得出結論,波動小、收益穩定的貨幣市場基金是方向。而當時的天弘基金規模較小,同時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實現彎道超車,所以與支付寶的配合度更高,雙方「貨幣基金+支付消費」的模式浮出水面。2013年6月,餘額寶正式上線。受惠於餘額寶,天弘基金一躍成為中國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後來螞蟻金服入股天弘,取得了51%股權。
7.2011/1/21騰訊推出微信,一年內用戶數突破2億,其中1億是日活躍用戶數量(DAU,daily active user),當時的阿里巴巴和支付寶還沒有一款能比的移動產品,為了挑戰騰訊,阿里巴巴發動「all-in無線」,並說誰不參與,就不該待在這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