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力的探求

by byronyen

這本書是由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口述,今周刊記者林宏文等人採訪整理的書,2002年初版,2008年的二版增補部分內容,仍以「IC設計、高科技產業實戰策略與觀察」為主軸。書中一些內容已為歷史事件,但其觀念與思維角度仍極具參考性。我尤其喜歡這本書的書名,因為股票投資其實做不就是「競爭力的探求嗎」?


1.終身學習的前提,是每個人都要很謙虛,因為世界太大了,又太多的事是你不知道的。正如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演講時勉勵同學:「求知若渴、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2.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可參考: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92388


3.在初版時,蔡董曾提過IC設計公司有「一代拳王」與「十億美金的天險」。因為IC設計業是以設計應用產品為主,由於產品主流更迭快速,廠商若無法在每個市場轉變中,重新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很快就會被淘汰。而晶圓代工業則具有一般性與可擴充性,一旦產能、技術、服務等核心競爭力建立起來後,競爭障礙要比一般IC設計公司高很多。例如第一家上市的IC設計公司:C&T(Chips and Technologies),1987年在美國上市時主要產品是個人電腦晶片組,由於類似的公司不斷加入(一度多達30餘家公司,尤其台灣廠商後來居上),C&T開始衰退,後來轉做LCD控制元件,最後被英特爾收購,C&T是「一代拳王」最典型例子,拳王只做了2年就換人。


至於「十億美金的天險」主要因為大部分IC設計公司都從單一種產品起家,可是每項產品的市場規模有限。以電腦晶片組為例,如果(當時)全球每年PC需求量為1.3億台,每套晶片組的價格為30美金,則每年晶片組的規模大約可達40億美金左右,由4家競爭者(英特爾、威盛、矽統、揚智)瓜分,每家大約可以分到10億美金。顯然若以晶片組為公司的單一產品,10億美金會是個關卡。其他市場規模不夠大的產品,就算由一家公司獨佔,恐怕也很難跨越10億美金天險。


不過「十億美金的天險」現在得收回了,因為2020年前十大IC設計公司,其營收全都超過10億美金:高通194億、博通177億、輝達154億、聯發科109億。


4.科學園區內的「四班兩輪制」,其實也是一種創新。「四班兩輪制」意思是將上班時間一分為二:例如早班是07:30-19:30、晚班是19:30-07:30,而員工做2休2,例如今天上早班、明天上晚班、接著連休2天。


5.蔡董喜歡以「S曲線」(代表一個產品從發展初始階段到最終階段的曲線)的觀念來分析如何「即時」提供產品與服務。很多世界一級大廠,很多產品線都是早期就進行研發,可是卻通常在S曲線的一半或1/3時,就退出市場。但台灣廠商卻可以從中段以後就全部通吃。


S曲線的形狀表示,在曲線轉折點之前,當使用者越多、產品成長的速度就越快;但過了轉折點後,產品逐漸成熟,市場普及率就降低。此外前段是產品功能改進速度加速提升、後段則是再提升的空間有限,成本競爭力更為重要。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公司在S曲線的後半段比較沒有興趣繼續生產。


每個產品的發展過程中,早期切入的廠商利潤最高;到了中段競爭加劇,利潤會減少。但若能撐到最後,競爭者都出場了,利潤又會再度提高。這就是有名的浴缸曲線(Bathtub curve):兩端的利潤比中間高。


6.聯發科的環境能夠吸引人才,除了福利外,很重要的一點可由一些新進員工的感想看出。他們認為在聯發科可以跟高手過招,每天雖然很忙碌,但是卻很開心,常常就忘了下班時間。


7.IC設計業四個致勝要素:(1)產品、產品、產品;(2)上駟對下駟;(3)產品流程開發管理(要將技術順利商品化);(4)80/20市場競爭法則:80%的上場通常被20%的競爭者擁有。


至於財務數字,蔡董認為有5個指標是重要的:成長率、毛利率、應收帳款、存貨、營業外收支。

0 留言
0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