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
1.巴菲特入主前波克夏歷史:1955年波克夏精密紡紗聯合公司(Berkshire Fine Spinning Associates)與海瑟威製造公司(Hathaway Manufacturing Company)合併,合併後稱為巴克夏海瑟威,擁有14個工廠與1萬名員工,並成為新英格蘭地區的紡織業巨頭。但合併後至1962年的7年,波克夏的經營是虧損的(產業重心正向南方轉移),公司關閉數個工廠,並用清算工廠所得資金回購股票。
1962年巴菲特預期公司會關閉更多工廠及股票回購,便開始買進公司股票(當時股價約7.5美金、每股帳面淨值20.2美金、每股營運資金10.25元)。至1964年波克夏當時的經營者Seabury Stanton打算用每股11.375美金回購公司股票,這價格已使巴菲特賺得50%利潤,但卻與先前Stanton與巴菲特口頭協議11.5美金少,巴菲特感到憤怒,決定買入更多波克夏股票,並炒了Stanton。到1965年4月,巴菲特合夥企業已經持有392,633股(當時有1,017,547股發行在外的股本),並在5月的公司董事會上,接手公司的管理。
2.從1955年(波克夏精密紡紗聯合公司與海瑟威製造公司合併)到1964年底,波克夏的股東權益由51,400,000元減少至22,139,000元,主要因虧損、現金股利、股票回購所致。
■1966年
巴菲特在這年強調波克夏對維持強健財務狀況的目標(Maintenance of Financial Condition),這可由其淨營運資金中看出。保持大量淨營運資金的原因有三,(1)波克夏身處高度景氣循環的產業(巴菲特有寫道,波克夏的前10年是重覆的故事:一段期間的獲利之後,伴隨而來的是一段期間的大量損失);(2)波克夏正尋找併購的機會,不論是紡織產業內還是產業外;(3)為了支應資本支出的需要,但如巴菲特幾年後講到的,取得紡織業內的新技術、新機器所獲得的好處不一定是屬於花錢購買的公司,所以必須小心衡量資本支出的報酬與風險。
■1967年
這一年波克夏由紡織事業跨入保險事業,因為1967年3月,在巴菲特的主導下,波克夏以860萬美金收購了由Jack Ringwalt(1905-1984)掌管的National Indemnity 及其姊妹公司National Fire & Marine。這筆交易的最大看點是,雙方沒有龐大的律師和會計團隊,進行曠日廢時的盡職調查,絞盡腦汁寫上各種條款以防對方違約,花幾個月時間完成交易。而是相識多年的兩個人(一個是37歲的年輕基金經理,一個62歲即將退休的實業家,交談15分鐘後就搞定),巴菲特知道Ringwalt是個誠信的人。
巴菲特在2020年波克夏給股東的信中回顧,當初之所以被P&C保險(Property & casualty insurance)吸引的原因是其商業模式:先收錢、以後付款(某種情況下,嚴重工安事故的理賠可能長達數十年)的模式使得能持有大量浮存金(floating)進行投資。
■1968年
波克夏於1968年買進太陽日報(Omaha Sun),正式進入出版業。這反映了巴菲特對報紙的鍾情,他小時候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替華盛頓郵報當送報生。後來隨著電子媒體崛起、報紙廣告收入下降,波克夏1980年將太陽日報賣給海德公園先驅報,1983年該報停刊。2020年初波克夏以1.4億美金將旗下報紙業務全數出售給Lee Enterprises(Nasdaq:LEE,美國媒體公司)。
■1969年
波克夏於1969年買進第一家銀行:購買了97.7%的伊利諾國家銀行(The Illinois National Bank and Trust Co.),這家銀行由Gene Abegg於1931年所創立,當時銀行淨值只有25萬、存款40萬,到了1969年其淨值達到1,700萬、存款1億。註:1969年時美國對於持有銀行股沒有設限,使經營紡織業的波克夏可以幾乎100%持有銀行股,但後來法規趨嚴,所以波克夏被迫於1980年賣掉了伊利諾國家銀行的股份。
銀行股成為巴菲特的最愛標的之一,他對銀行業的看法:「銀行業是個好行業,只要不做傻事」。又說:「查理和我都對銀行的高收益感到驚訝,從這點來看銀行業有點像零售行業。我們低估了銀行客戶的粘性,也低估他們對銀行收費無意識的程度」。
■1971年 這年給股東的信,有兩點值得參考:(1)除了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外,長期資本報酬率(Return on total capitalization)也是巴菲特重視的指標之一,而他所計算的長期資本指的是長期負債加上權益,這與一般計算的ROC或是ROIC略有不同。(2)巴菲特認為不該對保險業務(不論傳統保險或是再保險)設定目標,因為只要忽略獲利標準,任何虛幻的目標都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