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華菁華

by byronyen

1.潘思亮(1965-)在經營晶華30後,領悟出經營晶華的意義:晶華是一個用文化、款待與商業成就他人幸福感(well-being)的集合體,而所有經營決策與產品服務都是以將心比心為出發點。而且他也更了解到與同仁、社會等利害關係人共好的必要性,20多歲的他想的是如何讓股東權益極大化、重視財務績效;但隨著經營,當他要將晶華走向永續時,很自然會想著同仁、客人、股東、社會、環境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


2.潘思亮15歲到美國念書,20歲就從柏克萊大學經濟系畢業,23歲拿到哥倫比亞大學MBA,一畢業就和女友結婚。畢業後潘思亮任職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瑞士信貸集團裡的投行部門),1991年回台進入晶華。經營飯店像經營一座看不見的城市,從基礎建設、空間風格、服務體驗、營運管理、創新模式…,是探索住宿、餐飲、宴會、度假、購物的生活美學(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是生活品味的展現)場所。也因為飯店對潘思亮而言是一個大型魔術方塊,可以隨著人、時、地、物,變化,因此晶華諸多創新就不難理解了。


3.晶華30年來的三次轉型

(1)擁抱「輕資產重管理」模式:晶華1998年上市後,當時董事長陳由豪的東帝士集團在大陸面臨資金壓力,想要由晶華收購東帝士在北京的投資案,後來被董事會擋掉。2000年東帝士爆發財務危機,當時除了晶華酒店外,晶華與東帝士還合資中港晶華酒店,在銀行是互相擔保的關係。潘思亮決定壯士斷腕,他抵押所有股票,以比市價多30%的價格(25元),LBO(融資收購)槓桿收購東帝士在晶華過半的股權,總價約40、50億。同時,將持有50%的中港晶華股權,以對折價(約10億)賣回給東帝士。隔(2001)年,東帝士集團倒債(債務高達600多億)宣布解散。


因此潘思亮決定聚焦在創造品牌與管理財,而不是建更多的飯店(資產)。2002年晶華首創公司獲利卻現金減資的上市公司(每股退還5元),當時財務長林明月到金管會送件時,還被要求出具保證經營的承諾。註:晶華2006年再次減資(每股退還7.2元),經兩次減資股本由43億元降至6億元。


(2)買下全球麗晶品牌:金融海嘯後卡爾森酒店集團(Carlson Companies,手中握有多個飯店品牌)欲出售麗晶。2010年晶華以台幣17.5億元完成麗晶的收購案,接管17家已簽約管理與籌建中的全球麗晶飯店,以及麗晶七海郵輪(Regent Seven Cruises)的品牌特許權。註:2013年晶華以台幣6,000萬元的一次性品牌授權金,獨家授權船公司使用麗晶品牌。


2018年晶華選擇結盟洲際酒店集團(IHG),以3,900萬美金將擁有麗晶品牌的RHW公司(Regent Hospitality Worldwide)的51%股權賣給洲際,洲際則收購持續虧損的柏林麗晶,並負責全球麗菁的海外營運。晶華除了專心經營台灣(麗晶在台灣,以及晶英、捷絲旅等新品牌)市場,可以收取全球麗晶飯店與豪宅等海外授權金外,晶華也立即加入洲際全球網路的訂房系統。


(3)受疫情影響的重生與數位轉型:包括啟動學習型組織計畫(內部開設各種課程)、潘思亮與高階主管每周的「Regent Talk」、以台幣17億元出售台灣達美樂。註:2021年晶華以2020年台灣達美樂淨利(6,800萬)、乘以25倍本益比的17億台幣,將達美樂賣給了澳洲達美樂公司。


4.禍福相倚:好事和壞事會互相連結,禍是成就福的前提,福中又有禍的起端,重點是看見自己的本質。例如金融海嘯後的飯店業經營困難,也無法取得銀行的融資蓋新的飯店(禍)。但這個禍導致麗晶創新模式,推出飯店式豪宅(黑山港麗晶),當落成交屋後,豪宅銷售可以讓業主拿回一半的投資額,而麗晶則可以收取品牌權利金、代銷收入,以及日後的飯店與豪宅管理費。也就是透過豪宅銷售來取代銀行貸款。


5.晶華成立背景:潘孝銳(1920-2013)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高雄),做起日軍留下的廢金屬生意(當時高雄港有許多日本人撤離時炸掉的沉船)。台灣在1960-1980年代成為世界拆船業的重心,被稱為拆船王國,潘孝銳看準二次世界大戰後淘汰的軍艦廢船市場,於是創辦了南豐鋼鐵。潘孝銳不會說英文,帶著一位研究生當翻譯,在全球把一艘艘報廢的船艦拉回高雄港。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後,政府希望引進外資發展指標性產業,包括可以創造內需的觀光飯店業(當時台灣只有圓山飯店,還沒有飯店產業)。一位願意來台投資的是曾任美國海軍部長、國防部副部長、財政部長的Robert Anderson,而美國海軍推薦他潘孝銳。1976年Anderson、潘孝銳與政府簽訂50年地上權的BOT合約,權利金是土地市價的七折(當年中山北路的地價是信義路的百倍)。但得經過8年,一戶戶和土地上原有房屋和違建的屋主談拆遷補償,到1983年才讓最後一個住戶搬離。


處理住戶搬遷期間,Anderson退出,由陳由豪接手(買了Anderson與潘孝銳部分持股,共計6成股權)。直至1990年晶華酒店開幕(委託麗晶管理,所以當時名稱為台北麗晶酒店),由陳由豪任董事長、潘孝銳的長子潘思源(1951-)任總裁。


6.1992年麗晶被四季飯店收購,四季飯店買下麗晶是為了建構頂級五星品牌。根據合約,已問世的麗晶酒店到期後改名為四季酒店,新開幕的酒店則直接掛上四季招牌。因為一開始晶華是委託麗晶經營(1984年簽下20年的委託管理經營合約),遇到收購這種重大改變依約可以重新談判。四季當然認為它們是繼承合約(合約不能更改),晶華則主張重談合約,官司打了一年沒有結果。最後晶華以970萬美金的授權金(分年繳交),從委託管理轉為加盟,並成功把抽成制改為固定金額的授權金。


7.1993年晶華開始規劃上市,企業必須有自有品牌(不能只掛外國品牌,例如台北麗晶酒店),所以1994年台北麗晶更名為台北晶華(麗晶後面加上中華,簡稱晶華),公司名稱也從中安觀光更名為晶華國際酒店。有了自有品牌後,陸續在花蓮天祥、高雄、台中設立飯店。1998/3/9晶華正式掛牌上市。


8.2008年晶華決定自創品牌:晶英與捷絲旅,並在2009年分別開出第一家店:蘭城晶英與捷絲旅西門館。然而2009年給了晶華解決麗晶品牌授權到期的問題(因為四季於1998年又把麗晶賣給了全美最大旅遊集團卡爾森,只是還在合約期間內,所以晶華繼續掛名麗晶),因為金融海嘯,頂級消費市場影響大,五星級飯店成了燙手山芋,2009年手頭有五星級飯店的企業紛紛出售,而卡爾森集團也決定賣掉麗晶。


註:晶華2016年推出晶英延伸品牌晶泉丰旅(Wellspring by Silks),為精品溫泉度假酒店,第一間在宜蘭礁溪開幕。第二間則是與富邦人壽的合作案北投晶泉丰旅,預計2024年開始營運。晶華另於2021年推出晶英的延伸品牌晶英薈旅(SILKS X),第一家晶英薈旅位於林口媒體科技園區、東森集團總部大樓的29到36樓,預計2025年開幕營運,為接受東森委託經營管理的合作案。SILKS X中的X代表Crossover跨界融合的意思(同時滿足工作、生活與休閒的多種需求,房間設計也更適合長住、工作)。截至2022年初,晶華全台共有15家飯店、近2,500間房,加上籌備中的飯店,2025年前將突破20家飯店、3,000間客房。


9.潘思亮在收購全球麗晶品牌前後,寫下了晶華的品牌精義(Regent Essence),共有12個對組合、不同甚至相反的關鍵思考,有點像太極陰陽,或是Jim Collins在「基業長青」中所提到的概念:兼容並蓄、而不是非黑即白。那12個關鍵思考可以組合成晶華品牌的DNA:


10.晶華在2019年成立晶華公寓大廈管理維護(股)公司(晶華持有50.01%),擔任樂富一號的管理機構。樂富一號為台灣唯一一檔投資於海內外REITs的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代號為京城樂富R1(京城銀行為受託機構),投資人將可間接持有新加坡、日本、香港及美國等地REITs。樂富一號於2018/12/5掛牌上市,原募集金額105.8億,2021年增資後基金規模達165.8億。


樂富資本由曾任野村證券台灣區總裁、雷曼兄弟證券董事長翁明正,及曾任德意志銀行董事、麥肯錫顧問的林超驊(目前擔任晶華管護總經理)共同成立。


11.受疫情影響,且潘思亮判斷國際商務旅遊不會恢復到過往(因人們習慣了在家工作、線上會議,所以短天期的商務差旅會大幅降低),所以他讓晶華轉型,由原來的五星級國際商務飯店,成為城市度假酒店。潘思亮思考後,決定以「吃喝玩樂買與學」為概念的郵輪旅程(Landed Cruise)來做轉型。因為郵輪上本來就有多采多姿的娛樂活動,如果想要吸引人們來台北晶華度假,就要打造出好像登上郵輪後,不會無聊的體驗式假期。郵輪其實也是浮動飯店(Floating Hotel),郵輪文化概念可以讓晶華由國際商務飯店轉型為城市度假酒店,進入藍海。


且郵輪旅遊是吃喝玩樂都在船上,而晶華的地下1、2樓有麗晶精品大街、全館有10家中西美食餐廳、大廳每晚有現場表演、20樓有沐蘭SPA、頂樓有無邊際泳池、健身房等設施,再融入一些娛樂活動,以及學習課程,就能營造完美的城市度假享受。


12.晶華的利潤中心制:潘思亮在書的後記中感謝三位長輩,其中之一是陳由豪,雖然晶華上市後和陳由豪因經營理念的差異而漸行漸遠,但陳由豪對晶華的最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建議晶華學習台塑的王永慶,實施利潤中心制。潘思亮分析中央集權制與利潤中心制個別的優缺點,中央集權制好處是高效、管理單純:以總經理為核心,但缺點是難免存在吃大鍋飯的心態,許多隱形成本容易被忽略。


利潤中心制更為複雜,它是分權(Decentralization)而且更重視賦權(Empowerment),例如飯店內的各餐廳,在傳統飯店屬於一個部門、同一張內部報表:餐飲部門;但若是利潤中心制,每家餐廳都有自己的財務報表,更像是獨立的餐廳。而且飯店內有許多公共空間與資源,例如台北晶華中庭的演奏樂團該如何分攤?是由飯店內所有餐廳共同分攤?聽不到演奏的地下3F餐廳要不要分攤?洗手間的維護費用呢?轉撥計價(transfer price,例如中央廚房的甜點是賣方、中餐廳則是買方)呢?所以即使到現在,晶華的利潤中心制還會不斷進行微調。


但利潤中心制一旦訂出來,各部門主管立刻搖身一變成為小老闆,也從負責變成了當責(take ownership),過去等著高層下達指令,現在可以獨立決策,例如看到業績沒達目標,就會積極想辦法,評估要做什麼促銷活動;或者開始思考如何增加坪效與時段,以提升營業額。


利潤中心制也反映在晶華的餐廳競爭力上,以前最好的餐廳是在五星級飯店裡,現在最好的則是獨立餐廳。晶華因為與國際接軌的早,很早就看到很多國外飯店的餐廳最後變成是「房客的餐廳」而失去競爭力。利潤中心制等於賦予晶華飯店裡獨立餐廳的靈魂,因為每家餐廳就是一個利潤中心,有自己的報表,能與外部對手做比較。而這點思考也是晶華與其他國際飯店不一樣的地方,國際飯店頂多就是2、3間餐廳,但晶華不把餐飲當成飯店的附屬品,而是重點發展事業。


13.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having new eyes.―法國作家Marcel Proust

0 留言
0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