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戰爭

by byronyen

余盛的這本「手機戰爭」其實是較「芯片戰爭」先出,我是看了後者之後再買了前者來看,我底下沒什麼讀書心得,而是將投資時值得參考的資訊摘錄出來而已。


1.再次提到了日本半導體的崛起與殞落,1976年日本啟動VLSI計畫決定要超越美國,後來日本在半導體產業的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顯影設備、材料、DRAM。然而美國在產業領袖的遊說下,決定制裁日本,1985年日本被迫與美國簽訂「美日半導體協議」。同年美國又與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等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簽署了「廣場協議」,誘導美金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的問題。日幣升值促進了其對外投資大幅增加,大量熱錢也湧進日本,推升了股市和房市。然而DRAM價格敏感,日幣升值不利DRAM出口。有人說日本因為這2個協議斷送了經濟發展。


2.最有價值的網際網路公司,如Amazon、Google、蘋果、阿里巴巴、騰訊等都是平台型的網際網路公司(而不是透過網際網路賣自己的產品,將網際網路當作宣傳和銷售的渠道),它們本身不生產產品,而是幫助B(企業)或C(消費者)與其他的B或C進行溝通和交易。以蘋果為例,iTunes讓蘋果從一家賣產品的公司升級成了一家平台型的網際網路公司(蘋果不生產音樂,卻靠iTunes成為最大的音樂公司之一),App Store更讓蘋果成為最大的軟體公司之一。


3.1985年MIT退休教授Irwin Jacobs(1933-)與6名老同事一起創立了高通(Qualicomm),成立時沒有商業計畫,也沒有產品,只是大家都懂無線技術,覺得這個領域裡一定有好玩的東西。當時還沒有行動通訊,一家貨運公司請高通幫忙解決公司總部與運輸中卡車的聯絡問題。Jacobs想到了CDMA技術,做出一個衛星定位裝置,並看出CDMA的潛力,於是高通成功開發出可用於個人移動通信的CDMA技術,同時將研發過程中所開發的技術都申請了專利。


接著高通毅然砍掉全部硬體業務:將通信設備業務賣給Ericsson、將手機業務賣給京瓷,晶片設計則被高通保留了下來,並成為高通的核心競爭力。


4.李健熙(1942-2020):趁著日本半導體受阻,三星趁勢崛起。日本企業後來反思為何在半導體產業會敗給三星,他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像李健熙這樣的決策者。因為根據摩爾第二定律,製造晶片的成本每4年會翻倍,意味著建廠成本以指數級的速度增加,這給決策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投資金額龐大,但決策速度又要很快。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老闆不懂業務不敢拍板、經理人又因承擔不了這麼大的責任也不敢拍板,以至於往往延誤商機。


5.處理晶片是手機的大腦,從開始製作手機,賈伯斯就意識到,要提供真正獨特、偉大的產品,唯一的辦法就是擁有自己的晶片。2008年蘋果收購了晶片設計公司P.A. Semi,剛開始賈伯斯打算在A4處理器的設計使用英特爾架構,可是太耗電,於是最終選擇了安謀架構,這對安謀來說是個標誌性的勝利。


蘋果自己做處理器晶片,但還是不敢做基頻晶片(Baseband),因為基頻有很高的進入門檻,在無線通信技術上都被大大小小的專利給綁住了,貿然進入的菜鳥要嘛得支付高額的專利費用,要嘛面臨難纏的專利官司。即便過了專利這關,還得付出巨額和長期的研發費用,最後得到的還可能是悲慘的結果:現在是4G時代,好不容易研發出來的3G晶片已經落伍了。例如5G才投入商用,華為已經開始6G的研發了。


6.晶圓代工業於2000年從8吋進入到12吋的迭代,高達30億美金的投資成本令許多廠商猶豫,擔心產能填不滿而尺生鉅額虧損。當時半導體產業隨網際網路泡沫破裂跟著不景氣,但半導體一定要在產業低潮期建廠才能實現超車,張忠謀看到了機會加速擴產,當時台積電一年獲利也不過30億美金,張忠謀竟連蓋3座12吋廠,將競爭對手甩開。接著台積電用激進的5年折舊政策,於折舊期內高價銷售,獲取超額利潤和充沛的現金流來支持高額的資本支出,設備一旦折舊完了就打價格戰,阻止競爭對手而維持領先的優勢。


7.聯發科於2003年推出Turnkey business model,把屬於手機公司該做的事情通通做好,大幅降低了手機公司的研發技術門檻,造就了中國本地品牌和山寨白牌產業。聯發科的手機晶片平台將處理器、基頻、多媒體等功能整合起來,還負責設計和穩定性測試,手機廠商基本只需要購買外殼、螢幕、鍵盤等就可以組成手機。當時市場上一台品牌手機要幾千元(人民幣),而這些MTK晶片手機只賣幾百元,模式簡單、流程短、資金週轉速度快、利潤可觀,迅速吸引許多淘金者進入,一夜致富的神話開始在華強北(深圳的重要電子產品商業地帶,有「中國電子第一街」之稱)頻頻上演。


註:Turnkey直譯中文就是交鑰匙,美國企業界流行的一句話,意思是把顧客所需要的東西全部提供給他們,也可解釋為一站式解決方案或一條龍服務。


8.雷軍(1969-)的小米:2010年雷軍創辦了小米。一款手機從創意、設計、決策、生產、銷售,有5個環節,至少要經歷工程師、設計師、管理者、生產者、銷售人員。在一般公司裡,這5個角色通常是分割的:設計師不懂技術、生產的人不懂銷售。蘋果手機之所以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關鍵在於賈伯斯集5人角色於一身,他每個環節都深度參與,而雷軍也是一個賈伯斯式的產品經理。不過深度分析,小米與蘋果比較起來還是有許多短板。


(1)小米的MIUI(基於Android所開發的手機作業系統)長期體驗無法與蘋果自有的iOS系統相比,(2)小米在最重要的晶片上一直依賴高通和聯發科,(3)小米一開始專注在線上銷售的模式,比不上蘋果店面銷售所提供的服務體驗(小米後來設立小米之家與電商有品商城,銷售自有品牌、貼牌家電產品與第三方品牌),(4)或許最重要的是,以性價比著稱的小米手機利潤太薄,承受不了產品滯銷帶來的巨額損失,只能以銷定產;而走高價路線的蘋果,有充足的利潤可以支持銷售渠道、研發費用和滯銷損失。


9.段永平(1961-)1995年成立了步步高,先後在複讀機、電話、VCD、學習機等領域做到中國第一。1999年段永平將步步高拆成3家獨立公司,步步高、vivo與OPPO,分別由其四大門徒的金志江、沈煒和陳明永接掌,段永平的第四大門徒是拚多多的創始人黃錚。vivo與OPPO分別推出自己的品牌手機,後來中國手機市場有所謂的「華米Ov」四大品牌手機稱號。


外國手機廠商幾乎都是單品牌操作,而中國的一線手機廠商基本上都是雙品牌操作,例如華為有華為與榮耀;、小米有小米與紅米、OPPO有OPPO與一加、vivo有vivo與iQOO。智慧型手機市場龐大,而且高低價位區隔明顯,實施雙品牌操作更能適應市場需要。


10.高通稅:3G的三大標準都以CDMA技術為基礎(由名字就可以看出:WCDMA、TD-SCDMA、CDMA2000),掌握CDMA基礎專利的高通自然是最大受益者,而且2014年高通還一次購入HP的2,400項移動技術專利。下圖是高通聖地牙哥總部有名的「專利牆」,而這些專利只占高通的專利池1%而已。


在2G時代,重要手機品牌都屬於通信設備公司(如摩托羅拉、Nokia、Errison、西門子等),事實上當時手機主要是為了讓這些通信設備廠商能夠賣出更多的基地台設備,而做為副產品而出現的。這些通信設備廠商都有能力製造自己的基頻處理器,然後搭配德儀、英特爾、摩托羅拉等半導體巨頭的應用處理器以生產手機。到了3G時代,手機的通話功能被弱化,更強調應用功能,原有的生態被改變了,一方面是通信技術與計算技術的融合,使高通、三星和華為跨界,同時做基頻處理器與應用處理器;另一方面則是做通信設備出身的手機巨頭走向沒落(也紛紛退出基頻處理器領域),而由蘋果、小米等巨頭接手。但這些手機的新巨頭沒有通信技術基因,即使做得了應用處理器,也做不了基頻處理器,這就給了高通可乘之機。


基頻處理器的研發投入巨大,從零開始設計一個有競爭力的基頻處理器要花費數億美金,而且一個設計只能用個幾年就會過時。要有利可圖,就需要有巨大的市場規模,這就意味一家晶片設計公司只有在已握有一些大客戶排隊等候的情況下,開展這項業務才有意義。但有這種能力的客戶屈指可數,而且都被高通的排他性條款給綁住了。連英特爾這樣有實力的半導體巨頭,在未能獲得蘋果訂單保證下,也不敢貿然拓展基頻處理器業務(或立刻放棄了這項業務,詳下述)。


為了打破高通的壟斷,蘋果希望應特爾能為其設計基頻處理器。英特爾於2010年收購了英飛凌的無線業務,挺進基頻處理器市場,蘋果也從iPhone 7開始採購英特爾的基頻晶片,但比例不到20%。於是高通與蘋果全面開戰,在多個國家起訴蘋果不支付專利費,並且停止供應晶片;而蘋果則對高通提起反壟斷訴訟,並全部改採購英特爾的基頻處理器。


高通覬覦物聯網市場,尋求將移動技術融入汽車、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家電中,通過物聯網將數十億設備連在一起,於是打算收購汽車晶片供應商恩智浦(NXP,Nasdaq:NXPI)。恩智浦是飛利浦於2005年將半導體業務分割成立了恩智浦,接著於2015年收購飛思卡爾(Freescale,原摩托羅拉半導體部門),躍居全球汽車電子供應商大廠。2017年博通宣布想以70美金收購高通,博通歷史得從1999年HP分拆而成立了安捷倫(Agilent)講起,2005年安捷倫將其半導體事業賣給了私募股權基金KKR與銀湖,並改名為安華高(Avago),KKR請來陳福陽(1953-,馬來西亞華裔)出任CEO,並在2015年收購了博通。為了保證博通能成功收購高通,陳福陽還親自拜訪了川普:


但最後高通收購恩智浦、博通收購高通雙雙破了局,川普以國家安全為由,發布行政命令要求博通停止對高通的惡意併購,而高通收購恩智浦則在中國不放行下(因高通營收2/3來自中國)只好放棄。博通收購高通破局,蘋果也只好向高通低頭,2019年雙方和解,蘋果重新向高通採購基頻晶片。而英特爾也立刻宣布停止開發5G晶片,缺少像蘋果這樣的大客戶,英特爾也就不敢再承擔數億美金的晶片開發成本。在計算技術和通信技術已經融合成資訊與通訊科技(ICT,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下,市場僅剩少數手機晶片玩家,而華為、三星、高通、聯發科、展訊,都是同時做處理器與基頻晶片的廠商。


11.2004年華為將其晶片設計部門獨立成立了海思,而任正非的原則是「自己的狗食自己先吃」(美國俚語,Eating your own dog food),不斷使用海思的產品以發現問題所在。此外華為雖然於2008年就加入了Android陣營,但華為不像是其他廠商都是對Android進行深度訂製,而是堅持為自己打造了一個操作系統的備胎:鴻蒙系統。任正非在極度貧窮的環境下長大,在華為成為大企業後,仍抱著「唯有惶者才能生存」的信念(與葛洛夫「唯偏執狂得以倖存」呼應),任正非時時刻刻擔憂生存的危機意識,讓華為幸運的為將來美國的全面制裁做好了準備。例如要世華為沒有自己的麒麟晶片,是不可能成為少數不斷努力往高價走的手機品牌。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上,蘋果、三星、華為明顯處於領先集團,這絕非偶然,因為也只有這3家廠商能做出一流的手機應用處理晶片。


早期華為是想上市的,因為燒錢厲害屢次讓華為陷入資金鏈斷裂的邊緣,但當時深交所主要扶持國企(例如中興),而創業板又遲遲不推出。但在認真研究加拿大北電(Nortel Networks,2013年倒閉)的案例後,任正非做出永不上市的決定。不上市就能敢冒風險、進行大投資,因為沒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東會同意這麼大的投資。而不上市的華為被控制在員工而非資本的手中,就可以按勞而非按資本分配,自然容易吸收最好的人才。華為2018年的研發投入佔當年收入的15%,高於蘋果的5%;且當年度申請的專利數是全球首位,比排名第2(三菱)和第3(英特爾)的加總還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fWhrfyyxwU


無人駕駛時代遲遲未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限於汽車與雲端數據的交換速度不夠快(想像一下,無人駕駛一秒鐘內要傳出非常多圖像才能保證安全,若等三秒鐘再下達指令,後果不堪設想),而5G的到來對高通是不小的打擊,3G是高通CDMA技術最風光的時代,從手機廠商、通信設備商到運營商,高通稅一直都是無法避開的問題,但也使得各家都在致力去高通化。而CDMA的退場已是大勢所趨,再加上CDMA不少20年的專利保護期相繼到期,CDMA給高通的利潤貢獻也將越來越少。


12.孟晚舟(1972-)事件:全球每筆美金跨國交易,都要透過位於紐約的CHIPS支付清算系統(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s System)的成員銀行來完成,因此美國可以清楚知道每筆美金資金的流向,而美國司法部就是這樣盯上華為的。2018年孟晚舟在加拿大機場(要轉機至墨西哥)被扣留,因為華為的香港子公司與伊朗有業務往來,違反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


孟晚舟的案件有前例可循,2013年法國Alstom(主要業務為電力與軌道交通基礎設施)的副總裁Fredric Pierucci(1968-)在紐約被逮捕,被指控商業賄賂。由於Alstom與不少美國公司在很多領域都有激烈競爭,尤其是GE,在Pierucci別無選擇認罪後,Alstom不得不與GE開始併購談判,2014年GE達成對Alstom電力業務的收購。2019年Pierucci出書「美國陷阱」(The America Trap),控訴美國政府通過各種手段,瓦解、消滅自己的競爭對手,Alstom就是其中的一場悲劇。在中美貿易戰期間,此書在中國大為流行。


13.在華為被美國列為黑名單後,華為手機除了麒麟晶片受限台積電斷炊外,另一個威脅來自作業系統,因為其難度不是在技術研發,而是在應用生態的建構。例如華為可以研發出比Android更優越的鴻蒙作業系統,但Android系統已用了10年時間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數百萬款應用),形成了無法摧毀的競爭壁壘。鴻蒙系統的成敗將取決於能否吸引夠多的開發者加入,若不行,就不能形成一個生態圈,這樣的作業系統就形同虛設。任正非也承認華為沒能盡早推出自己的手機作業系統,是個很大的失誤。


14.三星手機的最大任務或許不在賺錢,而是要消化三星DRAM和面板的巨大產能,因為只要三星能填滿產能,就能確保它在半導體產業上的穩固地位,這也是為何蘋果堅持單機為王、而三星擅長機海戰術。5G的物聯網與面板、晶片、DRAM等產業息息相關,三星在這些領域都擁有全球優勢。許多廠商(電信巨頭)之所以選擇三星作為5G供應商,也是看中了三星較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


日韓經濟體系的比較:二戰前日本經濟也是由幾大財閥控制,但戰敗後各財閥被美軍勒令解散,少了財閥的牽制,日本的中小企業才能欣欣向榮,對日本科技與經濟做出重大貢獻。而二戰後韓國軍政府以日本為師,為發展經濟而大力扶植財團,於是形成了三星、現代、LG、大宇等幾大財團主宰韓國經濟的局面。大財團有其優勢,但同時也導致各種資源不合理地向大財團傾斜,中小企業就很難發展,中小企業的創新精神更可能被喜歡扼殺競爭的大財團所阻斷。此外韓國幾大財閥還操縱了韓國的政壇,這從韓國所有總統幾乎都有政商醜聞、無一得到善終(被稱為青瓦台魔咒)而得到證明。

0 留言
0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