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在1940年初版、1972年大幅翻修增訂改寫。我在這個部落格寫的「閱讀心得」,心得的成分很低、其實更接近書摘,或根本就是將重點copy & paste出來而已。尤其我記性很差,不是用自己的意思寫出來的心得,沒幾天就忘了。以前讀過的一些很了不起的書,如果現在被人問起裡頭寫什麼,有什麼啟發?大概掰不出2、3句。所以很耐心的讀完這本有很高的評價的書,想說至少整理出幾個模板當作以後閱讀其他書的時候照做。
1.讀不同的書得用不同的速度去讀,如同一位法國學者所說的「讀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所以一共有4個層次的閱讀(The Four Levels of Reading):
(1)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書中第3章:所問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說什麼?」
(2)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書中第4章:強調時間,即在一定時間內,抓出一本書中的重點。所問的問題是「這本書在談什麼?」或是「這本書的架構如何?」
(3)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書中第6-12章:完整的閱讀,且讀者應該會對所讀的東西提出許多有系統的問題。
(4)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或比較閱讀(Comparative Reading),書中第20章:讀者會同時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的相關處。
2.檢視閱讀:有兩種檢視閱讀,有經驗的閱讀者可以同時運用這兩種步驟。
(1)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發生在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讀這本書,而且時間有限。這時候要做的就是略讀(skim)整本書,或是有人說是粗讀(pre-read)。
略讀或粗讀的建議:
a.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b.研究目錄頁。
c.如果書包著書衣,不妨讀一下出版商對書的介紹。
d.開始挑幾個看起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章節來看。
e.把書打開,東翻西翻,念個一、兩段,有時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
(2)粗淺的閱讀: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時,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考。在讀第二遍的時候,對原先無法了解的東西可能會多一點了解,但是在那之前,必須先將這本書從頭到尾讀一遍。就算不重讀,也可能對一本難度高的書有了50%的了解,也比什麼都不了解來得好。如果一碰上困難的地方就停住,最後可能對這本書就真的一無所知了。
3.增加讀書的速度(要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速度是恰當的)
將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合併在一起,用這個指針順著一行一行的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眼睛感覺的還快一點。強迫自己眼睛要跟著手部的動作移動。
4.在閱讀的時候要提出的四個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光是讀,而要提出問題、筆記、隨著進行寫下索引(主要觀點)。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這些想法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
(3)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份有道理?除非能夠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啟發了你嗎?
5.三種做筆記的方法
(1)結構筆記(structural note-making):在檢視閱讀時,可能沒有太多時間做筆記。但還是會提出一些重要的問題,最好是在記憶猶新時,將答案也記下來,雖然有時候部見得能做得到。在檢視閱讀中,要回答的問題是:
a.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b.整本書談的是什麼?c.作者是藉由怎樣的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你應該要做一下筆記,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尤其如果知道終有一天,你會重新拿起這本書做分析閱讀時,就更應該把問題與答案先寫下來。要做這些筆記最好的地方是目錄頁。
這些筆記的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或至少不是細節。因此這樣的筆記稱為結構筆記。
(2)概念筆記(conceptual note-making):當同時在讀好幾本書。即在做主題閱讀時,這樣的筆記應該也是概念性的,你在書中空白處所記下的頁碼,不只是本書的頁碼,也會有其他幾本書的頁碼。
(3)辯證筆記(dialectical note-making),dialectical /ˌdaɪ.əˈlek.tɪ.kəl/discovering what is true by considering opposite theories。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筆記方法,是針對一場討論情境的筆記,而這場討論是由許多作者所共同參與。因為這是從好幾本書摘要出來的,因而通常需要單獨用一張紙來記載。
Analytical Reading
The next level, analytical reading, requires the reader to be demanding: the more you demand, the more you can extract out of a book. To do this, one has to ask four questions:
1.What is the book about, as a whole? 2. What is being said in detail, and how? 3. Is the book true, in whole or part? 4. What of it? |
Analytical reading has three stages. The first one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classifying the book, and understanding its aim and structure. To do this, the authors suggest four rules.
1. You must know what kind of book you are reading, and you should know as early in the process as possible, preferably before you begin to read. 2. State the unity of the whole book in a single sentence, or at most a few sentences (a short paragraph). 3. Set forth the major parts of the book, and show how these are organized into a whole, by being ordered to one another and to the unity of the whole. 4. Find out what the author’s problems were. |
If the first stage of analytical reading is related to the what , the second is related to the how ; how has the author attemp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with which he started out. For this stage also, Adler and Van Doren proposes four rules.
1. Come to terms with the author by interpreting his key words. 2. Grasp the author’s leading propositions by dealing with his most important sentences. 3. Know the author’s arguments by finding them in, or constructing them out of, sequences of sentences. 4. Determine which of his problems the author has solved, and which he has not: and as to the latter, decide which the author knew he had failed to solve. |
In the third stage of analytical reading, the reader, for the first time, starts to apply his critical senses and begins to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author. Her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of the current book, the reader has to follow certain etiquette, captur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rules:
1. Do not begin criticism until one has completed the outline (first stage) and interpretation (second stage). Then one can agree, disagree or suspend judgement. 2. Do not disagree disputatiously or contentiously. Or in plain words, unless one can present factual evidence acceptable at least to oneself, disagreement with an author based on emotional prejudice should be avoided (easier said than done!). 3. Demonstrate that one know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knowledge and mere personal opinion by presenting good reasons for any critical judgement one makes. |
6.分析閱讀的一個階段的四個規則
(1)規則一:要知道在閱讀的是哪一類的書,而且最好在開始閱讀前就知道。例如要知道在讀的是虛構的作品:小說、戲劇、史詩、抒情詩,還是某種論說性(expository,主要目的是傳達知識、說明性)的書?而在論說性的書中,又可以將歷史從哲學類中分出來,也可以將歷史和哲學從科學與數學中分出來。也有可能一本書的一部分是這一類,另一部分卻是另一類。
(2)規則二:使用單一句子,或是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必須要能盡量簡短的告訴自己、或別人,這本書在說的是什麼?如果要說的話太多,表示還沒有將整體的內容看清楚。
(3)規則三: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都很有秩序的排列起來,每個單一部分有自己的室內架構,裝潢的方式可能與其他部分不同,但卻一定要跟其他部分連接起來。
(4)規則四: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作者在開始寫一本書時,都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如果主要的問題很複雜,又分成很多部分,還要能說出次要的問題是什麼。
當運用以上四種規則來閱讀一本書,就完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句子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並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立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
7.分析閱讀的二個階段的四個規則(適用論說性的作品,讀文學作品時需修正):
(1)規則五:找出重要單字(關鍵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coming to terms with an author)。
(2)規則六: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proposition)。
(3)規則七: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4)規則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詮釋一本書內容的規則: (5)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
8.分析閱讀的第三個階段,如何評斷一本書,有三個規則,:
(1)規則九:讀者應先完整地了解一本書,不要急著開始批評。
(2)規則十:請讀者不要爭強好辯或盲目反對。
(3)規則十一:將知識上的不同意見看做是大體上可以解決的問題。
9.分析閱讀Summary
Stage 1: Find out what the book (article, story, etc.) is about.
1.Classify the book by kind and subject matter.
2.Briefly state what the book is about.
3.Make an outline of the major parts in order and indicate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then outline these major parts as well.
4.Define the problem (or problems) presented in the book that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solve.
Stage 2: Interpret the book’s contents.
1.“Come to terms with the author” by interpreting key words presented in the book.
2.Understand the author’s leading propositions by dealing with the most important sentences.
3.Know the author’s key arguments within and across sentences.
4.Decide which of the problems have been solved and which have not. For the problems that remain unsolved, determine which ones the author knows he/she has failed to solve.
Stage 3: Enter a dialogue with the author and criticize the book as a Communication of Knowledge.
A. General Maxims of Intellectual Etiquette
1.Do not criticize the book until after you have completed an outlin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 (Do not say “I agree”, “I disagree”, or “I suspend judgement” until after you can say “I understand”.)
2.Do not disagree simply to debate or argue with the author’s points.
3.Show your recogni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ctual knowledge and mere personal opinion by presenting clear logical reasoning for any critical evaluation you make of the book.
B. Special Criteria for Points of Criticism
1.Show where the author is uninformed.
2.Show where the author is misinformed.
3.Show where the author is illogical.
4.Show where the author’s analysis or argumentation is incomplete.
10.作者強調,以上分析閱讀的幾個規則,只是一個理想化的閱讀,沒多少人真的照著這些規則在閱讀;或是真的照著這些規則閱讀的話,大概也讀不了太多的書。但是重點是在,我們應該要讀得精、而不在讀得多。英國哲學家、「利維坦」(Leviathan)的作者Thomas Hobbes曾說過:「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麼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
本書作者希望,我們能用本書的規則,仔細地閱讀一本書,而不是讀得不精的閱讀大量的書,這就是一個好讀者能達到的理想境界了。同樣重要的是,許多書都值得精讀,但有更多的書只要瀏覽一下就行了。要懂得依照一本書的特質,運用不同的閱讀技巧來閱讀。
11.對於導讀(commentary)與摘要(abstract),作者的建議是盡量少用,有兩個理由:
(1)一本書的導讀不一定都是對的;(2)就算他們寫對了,可能也不完整。所以可能你在書中發現了一些重點,而那些導讀者卻沒有發現到。所以作者的建議是在閱讀一本書之前,要先看作者的序與前言;相反地,除非看完了一本書,否則不要看某人的導讀。先盡力看完一本書,然後還留著問題困擾你時,再去運用那些導讀來解答問題。如果先看了導讀,可能會對這本書產生曲解,變成你只想看到那些導讀者提出的重點,而無法看到其他可能同樣重要的重點。
12.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不論在閱讀什麼樣的書,都要能提出4.的四個問題來,不論讀的是詩、歷史、科學、哲學都適用。
論說性的作品基本上要區分出實用性與理論性兩種,實用性是有關行動的問題;後者是和要傳遞的知識有關。而理論性的作品可進一步區分為歷史、科學(與數學)、哲學。而實用性的書則沒有任何界線。
(1)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實用性的書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像烹飪書、駕駛指南,或是本書,基本上都是在說明規則。另一種主要是在闡述形成規則的原理,許多偉大的經濟、政治、道德巨著就是屬於這一類。但這樣的區分不是絕對的,在一本書中可能同時出現規則與原理。
在閱讀一本以規則為主的書時,要找尋的主旨當然是那些規則。這類書是要向你說明,那些規則都是確切可行的。作者可能會用原理來說明這些規則的可信度,或是告訴你一些實例,證明這些規則是可行的。另一種談的是規則背後原理的實用性書,看起來就跟純理論性的書一樣,但其實它們與純理論的書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要解決的問題終究是實用的問題、是行動的問題。
當在閱讀任何一種實用書時,要問自己兩個主要的問題:作者的目的是什麼?作者建議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目的?而且在實用性書,作者的「性格」要比在理論書中來得重要。在讀一本數學書時,用不著知道作者是誰,他的理論不是好就是壞,跟他的人格背景沒有關係。但要評斷一本道德、政治、經濟的著作時,就要了解一點作者的人格、生活和時代背景。作者舉例在讀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之前,就得知道希臘的社會背景是奴隸制;在讀馬基維利的「君主論」之前,就要知道當時義大利的政治情況,以及馬基維利跟狄奇家族的關係;在讀霍布斯的「利維坦」時,就要了解他生活在英國的內戰時期,社會充滿了暴力與混亂,使整個時代都沉浸在悲哀之中。
(2)如何閱讀想像文學,想像的文學和論說性作品的不同:
a.論說性作品傳達的是知識,例如哲學、科學、數學等學科塑造我們的真實世界。論說性作品的邏輯應該清晰、字裡行間不能有其他含意,必須說明得一清二楚。
b.想像的文學則是在闡述一個經驗的本身,例如小說主要是運用想像力。小說得依賴文字中的言外之意,隱喻在字裡行間的訊息,有時比文字本身還要豐富。所以在想像文學中,不要去找共識、主旨或是論述。閱讀小說時,想要的是一個故事,故事經小說家筆下創造,在經過我們內心創造的世界中發生,就夠了。
閱讀的一般規則:
a.必須要能將文學作品分類:是抒情詩、小說,還是戲劇?
b.要能抓住整本書的大意。看能不能用一、兩句話來說明。論說性作品的重點在於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上;而一篇故事的大意總在情節(plot)中,要能簡要的說明劇情。
c.要知道整本書是如何架構起來的。因此要能熟知每個事件與角色的細節,對角色都熟悉了,就能加入那個想像的世界。
(3)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建議
a.如何閱讀故事書:快讀,理想上一個故事應該要一口氣看完,至少也要壓縮到合理的時間內,否則可能會忘了期間發生的事。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是要讓想像的作品在身上發生作用:相信其中發生的事、不要懷疑。不要被一堆出場的角色所嚇到(尤其是大部頭作品),當讀完後就會知道誰是重要人物,其他不過是背景人物、好襯托主角而已。
小說能夠滿足我們潛意識或意識中許多需要,例如我們喜歡某種人、討厭某種人,卻不清楚為什麼。如果在小說中某個人受到獎勵或懲罰,我們會有很強的反應。對書中角色來說,作者就像上帝一樣,給予他們應得的獎勵或懲罰。一個好故事對獎勵或懲罰要能夠合情合理。
b.史詩:作者列出五大偉大的史詩:伊里亞德、奧德賽、阿奈德、神曲、失樂園,再加上聖經,是一個認真的讀書計畫不可或缺的。
c.戲劇:一旦能夠看出這個劇本再談什麼之後,就可以開始導演這個劇本,你可以玩得很開心,也會從這齣戲中學到很多。
大多數劇本是不值得讀的,因為劇本本來就不是拿來閱讀的,而是要演出的。
(4)如何閱讀歷史書
在法庭上所關心的是發生的事件、以及目擊證人,而且對證據的要求很嚴格。在這些嚴格規範下,身為陪審團的一員,你真的確定、真的知道發生什麼事了嗎?法律如此,那麼想知道歷史上真正發生了什麼事,其困難也就可想而知了,因為絕大部分事件的目擊者都死了,所提的證據也不是在法庭上提的:也就是沒受到嚴格的規範。
讀歷史書時不能忘記的是,歷史學家一定得編纂一些事:不是在許多事件中找出一個共通的模式、就是要套上一個模式,假設他知道為什麼這些歷史人物會作出這些事。或者就算他只如實報導所發生的事件,也免不了要指出事件發生的原因和動機。所以讀歷史書時,最基本的認知就是要知道作者在運作的是哪一條路。因為歷史學家的理論會影響他對歷史事件的描述,因此如果我們真想了解某個事件或是某段時期的歷史,就有必要多看一些相關的著作。因為只經由某個人的觀點、單方面的論斷,是無法完全了解那段歷史的。因此閱讀歷史的兩個要點:一、對於感興趣的是間或時期,盡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書;二、讀歷史時,不要只關心過去發生了什麼事,還要讀懂在任何時點,尤其是現在,人們或如此行動的原因。
在閱讀當前事件報導時,要知道是誰在寫這篇報導、他的心態是什麼?他想要證明什麼?他想要說服誰?也就是一句警語:讀者要擦亮眼睛(Caveat lector,let the reader beware),要搞清楚作者的利益考量。
(5)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作者對於這類書的建議就是,他認為我們至少要閱讀一些偉大的科學經典巨著,而且其實那些書沒有我們想像的難讀。讀那些書的目的,是為了要了解科學的歷史與哲學,那是一個門外漢對科學應有的責任。P.S.:這讓我想起了應該要去讀「科學的40堂公開課」,哈哈!數學也一樣,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讀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因為它是最清晰也最優美的作品。
(6)如何閱讀哲學書
亞里斯多德說哲學來自懷疑,人類天生就有好奇心,只是成人便失去了原本就有的好奇心。簡單地說,哲學就是一種思考。閱讀哲學作品時,最重要的就是發現問題,或是找到說中想要回答的問題。雖然在柏拉圖的作品中從來沒有明白講過,但他似乎想要說:一個人不論是為了任何理由而拒絕參與追求真理,都是人性最深沉的背叛。
但是要找到哲學作品的中心思想並不容易,有時要花上好幾年時間、閱讀很多書才能找到。另一個原則是即使自己有相反的假設,也不妨看看作者的假設是如何引導下去的。假裝相信一些其實你不相信的事,是很好的心智訓練。當你越清楚自己的偏見時,就越不會誤判別人的偏見了。
(7)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作者說要知道什麼是社會科學,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去看大學將那些學科放在社會科學裡。維基百科對社會科學的定義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而台大社會科學院則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社工等學系,與國家發展、新聞、公共事務等研究所。至於作者認為屬於社會科學的人類學系,台大則將其放在了文學院。或者可以這樣講,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是組成社會科學的核心,而諸如有關法律、教育、公共行政,及一部分商業、社會服務、心理學的著作,也都適合社會科學的定義。
作者將閱讀不同讀物的討論,以以上的順序排列,原因是實用性的書與其他的書不同,因為作者認為閱讀實用性書時,讀者有特定的義務,那就是如果讀者認同作者的觀點的話,就應該要採取行動。接著討論小說與詩,因為閱讀它們與閱讀論說性的書有不同的問題。論說性的書有三種:科學與數學、哲學、社會科學,而社會科學之所以放在最後,因為社會科學需要主題閱讀。
結論:其實這本書我還有第4章: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沒唸完,但這本書內容還蠻厚重,而且前面3章的內容夠我先修正閱讀習慣了。之後讀的書夠多,再回頭來看主題閱讀也不遲。因為它對閱讀任何一本書都提出了相同、應該要問的4個問題,所以理所當然我之後的閱讀都得回答那4個問題囉:
主題、細節、有無道理、與我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