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其實是寫給澳洲學生的歷史課本,作者是澳洲La Trobe大學歷史系的John Hirst教授(1942-2016)。全書共8章,架構的編排上並非像傳統的歷史書一樣,按年代(編年史)的順序講解,而是前兩章就以簡單的概論講完歐洲歷史,接著再以之後的六章,各以一個主題來做歐洲歷史的補充。這本書頗受讚譽,讀起來沒有壓力(因為極簡嘛),很快就能掌握歐洲歷史的基本脈絡,所以我打算以後去歐洲旅行時,都要帶著這本書去複習。
1.歐洲歷史基本上可用兩張圖來講完,一是三元素、二是三階段。
首先是三元素:
(1)希臘,以及之後羅馬傳承(希臘化)的學術科學精神,是答案應該要簡單、符合邏輯,且能以數學表達。
(2)基督教原先遭受羅馬帝國的迫害(因為基督教為一神教,不願對皇帝敬拜),但奇蹟卻發生,313年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並頒發米蘭敕令結束了對基督徒的迫害,約50年後狄奧多西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從此羅馬帝國成了基督教的天下。
羅馬帝國滅亡後,教會組織保留了下來,甚至教皇得以和帝王平起平坐。同時重要的是,基督徒將希臘和羅馬的智識成就靠抄寫保存了下來。
(3)日耳曼人發源於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今瑞典與挪威)與德國北部,他們是羅馬帝國時代位於北方的蠻族,在西元400年後大舉入侵,並在476年滅了西羅馬帝國。但是這些日耳曼蠻族對歐洲歷史產生了兩大影響,第一是他們成為了基督徒,二是因為他們無法治理所打下的羅馬帝國疆域,只得靠蠻族首領們自立為王,建立起小邦小國,並靠將土地分封給國王的戰士(後來化身成貴族)來供應國王所需要的軍隊。
上述的貴族,其分封得來的土地後來成為了私有財產,私有財產變得神聖不可侵犯。因此「並非所有東西都歸國王所有」,是歐洲政府思維的基石,從私有財產出發,衍生出人權觀念,是西方價值的核心,而這樣的觀念其實是政府從一開始就處處受限。
再來則是歐洲歷史的三個階段:古典、中世紀、近代的劃分。雖然沒有嚴格的起始定義,但中世紀之所以在1400年左右結束、進入所謂的近代,是因為15世紀的文藝復興、16世紀的宗教改革、17世紀的科學革命、18世紀的啟蒙運動、18-19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相繼推出,而這些運動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削減了教會的權威(如下圖所示,三要素的下方顯現,曾為中繼是文明中心的教會,底下是一片空白)。
2.征戰1000年:羅馬帝國曾遭受三次大規模的侵略,第一次是日耳曼蠻族、地二次是穆斯林、第三次是北歐維京人。
(1)日耳曼蠻族的入侵,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成立了法蘭克王國(481-843年),並在查理大帝在位期間達到鼎盛。法蘭克王國後來分裂成西法蘭克王國(演變成法蘭西王國、今日的法國)、東法蘭克王國(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今日的德國、奧地利)、中法蘭克王國(分裂為義大利北部、瑞士、荷比盧)。後來中法蘭克王國被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瓜分,直到20世紀,法國與德國還互相將對方視為「遺產對手」。
(2)穆斯林於7-8世紀入侵,直至西班牙,是靠著查理大帝的爺爺,鐵鐘查理拯救了基督教,也拯救了歐洲。
(3)維京人於9-10世紀入侵
(4)十字軍東征(1096-1291年):一開始是收復西班牙、後以收復耶路撒冷為目標。其直接的一個影響是促使了塞爾柱土耳其的崛起,塞爾柱人屬於突厥烏古斯部的一支,來自中亞,9世紀土耳其人借道歐亞大草原接踵而來,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奪取了現今土耳其的區域,並於過程中紛紛改信伊斯蘭教。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土耳其人後來建立了奧斯曼帝國,於一戰後分裂。
3.民主意識是這樣開始的
(1)希臘是直接民主:所有公民共同討論、少數服從多數。但古希臘三哲對雅典的這種民主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政治需要智慧與判斷,而這不是每個公民都有的特質。
(2)羅馬人最初是帝王統治(王政時期),在君主塔克文(兒子強暴了別人的妻子)被推翻後實施共和制。基本上每個人(男人)都有參政權,但有錢人的聲音最大,但慢慢地平民開始利用參戰來加強自己的政治力量,因此羅馬除了執政官外,後來也設立了護民官。羅馬的共和國體制因羅馬不斷擴張,幾個大將軍開始內鬥,凱撒崛起。凱撒雖被暗殺,但養子屋大維成為繼承人,西元前27年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
(3)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取而代之的是結構原始的國家。日耳曼首領將土地分給手下大將,這些下屬則以提供軍隊作為回報。經由這種方式獲得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封地,其拉丁文後來再演變成封建(Feudal)。
4.皇帝和教皇的鬥爭
(1)如下圖,比起西歐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已經成為統一的國家,中歐地區仍是由諸多小國、公國和城市所拼湊出來的,其原因就是皇帝和教皇兩大權力中心長年鬥爭、力量雙雙被削弱(將權力作為交易拱手讓人)的結果。而這也得以解釋,為何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運動,都在這裡發生。
5.歐洲的語言
(1)羅馬帝國分裂後,拉丁語演變成多種語言,通稱為羅曼語系(或羅馬語系、拉丁語系),最主要的語言是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現今大概以塞爾維亞為界,東邊說希臘語、西邊說拉丁語所衍生的其他語言。
(2)歐洲語言分布
在西歐,日耳曼語系(英語、德語、荷蘭語…)通行於北方,羅曼語系(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羅馬尼亞語)通行於南方。中歐和東歐(包括波蘭、斯洛伐克、捷克、保加利亞、之前的南斯拉夫,說的是斯拉夫語系。以上這四種語系都源於印歐語系(之所以稱為「印」歐語系是因為印度的梵文和伊朗語也從它衍生出來)。
有兩個國家的語言:匈牙利語和芬蘭語,不是源自印歐語系,那是因為說這些語言的人分別在兩個不同的時期從亞洲遷徙至歐洲,芬蘭人是史前時代就來到這,而匈牙利人在9-10世紀時騎馬來到。
6.歐洲為何可以搶第一?
我記得在「槍砲、病菌與鋼鐵」中也有類似的討論,結論大致相同,最主要的差異就在歐洲的分權與中國的集權。從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不曾出現統一整片區域的力量,因為羅馬帝國的征服者是數個不同且互相敵對的日耳曼蠻族,不像印度被蒙古、中東被奧斯曼土耳其征服一樣。而且這些日耳曼蠻族對人民毫無掌控能力,甚至連課稅都無法。這些日耳曼首領得靠土地分封給屬下來治理,即使後來這些貴族式微,但私有財產權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而這正是歐洲自由與繁榮的基礎。
中歐(現在的德國和義大利)因為皇帝和教皇長年的權力鬥爭,使得小國、城邦、侯國林立,正是歐洲權力分散的一個例證。也正是這些小國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石,而整個歐洲也因這兩場運動而脫胎換骨。而歐洲國家之間相互為敵競爭,也是它們後來向海外擴張的推動力量。
相對的,在中國權力明顯的集中在皇帝手裡,儒家的精英文化也支持君權統治。中國人就算聰明,就算有奇思異想,也從不脫軌。而皇帝的一句話也足以改變歷史和命運,鄭和下西洋戛然而止就是一個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