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查理的普通常識(Poor Charlie’s Almanack)

by byronyen

這個月另有拜讀李的「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就想順道把看了很多遍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Poor Charlie’s Almanack: The Wit and Wisdom of Charles T. Munger)整理一下,再加上研究個股波克夏,這個月就當作是價值投資月囉!


會取名「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是因為孟格的偶像是先賢富蘭克林,而富蘭克林曾發表「窮理查年鑑」(Poor Richard’s almanack),所以這本由友人Peter Kaufman(亦是企業家與「職業書蟲」)編寫關於孟格的思想與演講內容,書名就決定仿效同樣是通才的富蘭克林,而成為窮查理了。


這本書的份量本已不輕(頁數有470多),再加上孟格的旁徵博引或是修辭,要很快讀完不是簡單的事,但也讓我每讀一次就有不同的體會。如果化繁為簡,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對我最有衝擊的)有三點:一是孟格不斷強調跨領域學習的重要,因為世界本來就是那麼複雜,要能運用各領域最重要的有用知識所組成的思維框架,才能看清事情的本質。也因此投資這件事不過是應用範圍之一罷了;第二是「人類誤判心理學」其實是孟格關於心理學無師自通的成果,他列出了25個人類傾向,他建議我們將它們列為檢查清單,避免做出不理性的決定;第三是在附錄中列出了20本孟格的推薦書目,也因此我才看到了「槍砲、病菌和鋼鐵」、「自私的基因」等可能很多人都早已看過的偉大的書。

我最喜歡的人生座右銘


1.這本書的中文版導讀就是由所寫(孟格有投資李所管理的喜馬拉雅基金),題目是「書中自有黃金屋」,同樣也收錄在「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中,所以我整理那本書時把它再納入。


2.Charlie Munger(1924/1/1-,真希望他長命百歲)和巴菲特一樣出生於奧瑪哈,小時候父母就鼓勵孩子們閱讀,聖誕節會送書給孟格和他的兩個妹妹,而那些書也通常在當晚就被狼吞虎嚥的K完了。此外醫師Ed Davis家裡是孟格家的世交,兩家也住得很近,所以孟格早年解接觸到Davis的醫學藏書,養成了他終生對科學的興趣。


孟格在密西根大學主修數學,也愛上物理;大二他輟學加入空軍軍官培訓計畫,後來被送至加州理工學院,這期間孟格又學習了工程學、熱力學與氣象學等領域。之後孟格申請進入了哈佛法學院,1948年畢業後進入律師事務所執業。1959年孟格經人介紹第一次見到巴菲特,從此兩人惺惺相惜建立起至今超過60年的情誼。當時巴菲特已成立自己的投資合夥事業,賺的錢遠比在律師事務所執業的孟格多,後來孟格也仿效巴菲特建立了自己的投資合夥事業,1962-1975年孟格的合夥事業平均年報酬率達到19.8%,同期間道瓊的平均報酬率只有5%。P.S.:孟格在1961年也開始涉足房地產,他的第一個百萬美金是靠房地產賺到的。1978年孟格加入波克夏。

不論到哪都可以專心的閱讀


3.孟格說:「我是傳記愛好者,我認為當你試圖讓人們學到有用的偉大概念時,將這些概念和提出概念的偉人的生活和個性連結起來,會比較有效」。例如孟格評論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的創辦人Simon Marks時說:「找出你最擅長的事情,然後持之以恆、樂此不疲的去把它做好」。


4.Munger quote:“In my whole life, I have known no wise people (over a broad subject matter area) who didn’t read all the time — none, zero. You’d be amazed at how much Warren reads–and at how much I read. My children laugh at me. They think I’m a book with a couple of legs sticking out.”


5.Munger quote:「我們的經驗往往驗證一個長久以來的概念:只要做好準備,在人生中抓住幾個機會,迅速採取適當的行動,去做簡單而合乎邏輯的事,這輩子就能得到很大的財富。但這種機會很少,通常屬於不斷尋找和等待、充滿求知慾望,而又熱中分析各種不同變數的人。一旦機會來臨,如果勝算很高,那麼利用過去的謹慎和耐心得來的資源,重重押注下去就對了。」


6.多元思維模型(Multidisciplinary thinking):孟格不會對一家公司的財務資訊進行膚淺的單獨評估,而是對他想投資的公司內部經營狀況,及所處的整體「生態系統」(ecosystem)做全面的分析。這樣做的理由是幾乎每個系統都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所以要理解這樣的系統,就必須熟練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多元模型。孟格說大多數人都只使用受過專業訓練的某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來解決所有問題,這樣做就好像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

鐵鎚人傾向


孟格的多元思維模型是指必須擁有多種思維模型,不要理會學科的既有界線,應該掌握各個學科的主要理論模型,還要統統派上用場。如果只能使用一、兩個,研究人性的心理學顯示,人們會去扭曲事實,直到事實符合他的思維模型,或者至少到他認為符合為止(鐵鎚人傾向)。


孟格所說的普世智慧,是要在腦子裡形成一個由各種思維模式構成的框架,然後將實際經驗和透過閱讀等得來的間接經驗,懸掛在這個強大的思維模式框架上。他說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加深對現實的認知。


孟格認為掌握8、90個模型,差不多就能使人成為擁有普世智慧的人,而當中真正重要的只有幾個。孟格舉的例子:


(1)數學:除了複利原理外,非常有用的思維模型是基本的排列組合原理,但要掌握排列組合原理並不難,真正難的是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2)會計學:對會計必須有足夠理解,才能明白它的侷限,會計學雖然是商業活動的起點,但仍只是粗略的估算。


(3)硬科學/工程學:來自硬科學(hard science,多指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思維模型通常最可靠。


(4)統計學:孟格認為大多數人沒有必要精通統計學,例如他雖然不能準確說出常態分配的細節,但知道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件和現象是按照那種方式分布的,所以他能做一個大致的推算。


(5)另一種可靠的思維模型來自生物學/生理學。


(6)心理學:如果想要擁有普世智慧,心理學太重要了,原因在於人類的感知器官有時候會短路。


(7)經濟學(見下)。


7.孟格(和巴菲特)認為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是該企業的護城河:保護企業免遭入侵的無形壕溝。優秀公司擁有很深的護城河,這些護城河不斷加寬,為公司提供長久保護。孟格謹慎權衡那些打敗大多數公司的競爭性毀滅力量,努力找出並只買進有很大機會擊敗這些厄運的企業。孟格一個著名的觀點(也是影響巴菲特從恩師葛拉漢「撿菸屁股」方式選股走出來的強大力量):購買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購買股價便宜的平庸企業(A great business at a fair price is superior to a fair business at a great price)。


8.Munger quote:「有性格的人才能拿著現金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機會」。就孟格(和巴菲特)而言,勤奮工作是進行式,不管是否會帶來投資行動-通常是不會。他們花在學習和思考上的時間,比花在行動上的時間要多。這是每個行業真正大師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紀律和耐心的混合物:一種絕不妥協要把手上的牌打好的決心(在意的不是能否贏牌,而是能否把手中的牌打好)。孟格說在98%的時間裡,他們對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的態度。他說他們不知道,通用汽車的股價怎麼跟福特比?他們不知道。


9.Munger quote:「對我們來說,投資相當於賭馬。我們要尋找一匹獲勝機率是1/2、賠率是1賠3的馬。要尋找的是標錯賠率的賭局,這就是投資的本質。必須擁有足夠的知識,才能知道賭局的賠率是不是標錯了,這就是價值投資」。


10.孟格談個體經濟學

(1)企業競爭的規模優勢:規模優勢理論的本質是生產的產品越多,就越有能力生產該產品。有些規模優勢可以透過簡單的幾何學來解釋,例如建造一座油槽,隨著油槽增大,油槽表面所需的鋼鐵將會以平方的速率增加,而油罐的容量將以立方的速率增加,也就是能用較少的鋼鐵換來較多的容積。


(2)來自心理學的規模優勢,即「社會認同」(social proof),我們會受到其他人認同的影響,因此如果大家都買同樣的東西,我們就會認為這東西好,只因為不想成為落伍的傢伙。


(3)有種規模優勢是有些行業經過長期的競爭後,有一家企業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日報。當然,規模太大也有缺點,例如很多刊物被競爭對手打敗,因為它們更專業,所以縮小規模、加強專業化程度,能夠帶來巨大的優勢;反之,大未必好。


(4)規模優勢衍生官僚弊端:規模大也讓競爭變得有趣,因為大公司並非總是贏家。規模優勢最大的缺點是企業變大以後,就會出現官僚作風。所以人生就是兩種力量之間永不休止的拉扯:一邊是取得規模優勢,另一邊是像公務員那樣人浮於事。


(5)威名百貨的競爭策略:就規模經濟的優勢而言,連鎖店的概念是個謎人的發明。擁有巨大的採購能力,這意味著能夠降低商品成本。威名百貨這個有趣的模式,讓人們看到了,規模和熱情一旦結合起來,能夠產生多大的威力。


(6)寡占市場的競爭策略:許多市場最終會變成兩、三個,頂多五、六個大型競爭對手的天下。在某些市場,沒有一家公司賺得到錢;但在某些市場,每家公司卻都活得很好。我們一直想弄清楚,對投資者而言,為什麼某些市場的競爭比較理性,能給股東帶來很多收益;而有些市場的競爭卻是破壞性的,摧毀了股東的財富。例如航空業的競爭太過激烈,一旦政府放寬管制,就會嚴重損害股東利益。然而在其他領域,比如說麥片,幾乎所有大公司都賺錢。麥片製造商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但顯然麥片業裡存在著品牌認同的因素,這是航空業所缺乏的。也有可能大部分麥片製造商已經學到教訓,不會那麼瘋狂的去爭奪市佔率。


(7)競爭性毀滅(competitive destruction):假設你擁有一家最好的馬鞭廠,突然間出現了不用馬的汽車,過不了幾年,馬鞭生意就完了,這就是競爭性毀滅。當新行業出現時,先行者會獲得極大優勢。如果是先行者會遇到孟格所謂「衝浪」的模型:當衝浪者順利衝上浪尖,並停留在浪頭上,就能衝上很長一段時間;但如果沒衝上去,就會立刻被海浪吞沒。站穩在浪頭上而且衝很久的,無論像是微軟、英特爾都是如此。


11.贏家的秘密:老天爺並沒有賜予人類全知全能的本事,但如果人們努力在世界上尋找定錯價格的賭注,老天爺有時會讓他們如願。聰明人在發現這樣的機會後,會狠狠下注。他們碰到好機會就下重注,其他時間則按兵不動。你需要看準多少次呢?一生中不需要很多次。

巴菲特的「20-slot rule」


12.投資偉大的企業:巴菲特一開始是葛拉漢的信徒,但葛拉漢買股票的時候,世界仍未擺脫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影響,葛拉漢很早就尋找那些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此外葛拉漢甚至不願意跟企業者交談,因為最好的教授會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葛拉漢也一樣,他想要發明一種每個人都能用的理論。


慢慢地,巴菲特(受到孟格的影響)培養起更好的眼光,有的股票雖然價格是其帳面價值的兩三倍,但仍然是非常便宜的,因為該公司的市場地位所隱含的成長動能,有時還加上某些經營者、或者整個管理體系非常出色等。


13.ROE與股票報酬率之間的關係:如果某家企業40年來的資本報酬率是6%,你持有它的股票40年,那麼你的報酬率不會跟6%有太大的差別,即使你最早購買時,該股票的價格比帳面價值低很多。相反的,如果一家企業在過去20、30年間的資本報酬率是18%,即使你當時花了很高的價錢去買它的股票,你最終得到的回報也會非常可觀。


所以竅門就在於買進那些優質企業,因為那就等於買到了那家公司的成長動能,所帶來的規模優勢。要怎樣買進這些優秀企業呢?有一種方法是在它們還小的時候發現進而買進,例如在Sam Walton IPO的時候買進威名百貨。要是能自律,投資具發展潛力的小公司的確是非常聰明的辦法。


14.實用思維的實務思考:1996年孟格在一場演講中解釋如何透過思維模型做決策和解決問題,並以可口可樂做案例。

首先他講述5個實用的觀念:

(1)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是,先解決那些答案顯而易見的大問題。


(2)跟伽利略的觀點一樣,伽利略說唯有數學才能揭示科學的真實面貌。


(3)只會正面思考問題是不夠的,必須從反面思考,就像有個鄉巴佬說過:「我只想知道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裡。」事實上許多問題是無法透過正面思考問題來解決的。


(4)最好最實用的智慧,來自基礎的學術知識,但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必須以跨領域的方式思考。如果思考問題的時候完全依賴別人,還花錢請專家顧問,那麼當問題超出自己狹隘的知識領域時,就大禍臨頭了(註:這在我請水電修理時有切身感受)。而且還將遇到蕭伯納筆下那個人物所說的情況:「歸根究柢,每個職業都是矇騙外行人的勾當」。


(5)真正的大效應,也就是「魯拉帕路薩效應」(Lollapalooza Effect,孟格所發明的詞,用來表示各種因素間相互強化,並將彼此極大化的現象。Lollapalooza原是每年舉辦的音樂節),通常在幾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會出現。


可口可樂案例:孟格假設現在是1884年,某個人拿出200萬美金來投資,成立一家生產非酒精飲料的企業,但他只佔一半股份(這些股份屬於他的慈善基金所有),那麼另一半股份由誰擁有呢?假設有個人提出的計畫,能讓他相信,他的慈善基金規模能在150年以後達到一兆美金,那麼這個人將可得到另一半股權。接下來就是孟格運用他的思維模型去解決這個難題,包括強大的品牌、運用數學、心理學等等…(好難啊!)。


15.孟格認為要找到最佳的專業教育模型,應該要到對教育品質要求最高、對教育成果的檢驗最嚴格的地方去找,而這會把我們帶到飛行員訓練中去。飛行員訓練是依照一個嚴格的6要素系統進行的:


(1)給予全面的知識,足以涵蓋及應用在飛行中所需的一切。


(2)把這些知識統統交給他,不是為了讓他能夠通過一兩次考試,而是為了讓他熟練的應用這些知識,甚至能夠同時處理兩三種相互交織的複雜危險情況。


(3)要學會有時候採用正向思維,有時候採用逆向思維,這樣他就能夠明白,什麼時候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想要做的事,什麼時候又該放在想要避免的情況。


(4)他必須接受各門學科的訓練,把未來因為錯誤操作造成損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最重要的操作步驟,必須用最嚴格的訓練,達到最高的掌控水準。


(5)他必須養成核對檢查清單的習慣。


(6)在接受最初的訓練後,他必須經常保持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經常使用飛行模擬器,以免在遇到罕見卻重要的問題時,對所需的知識生疏了。


這也引導出如何改善學科教育的進程:

(1)要有更多必修課,而不是選修課,例如法學院必須掌握心理學和會計學。但這也意味決定哪門課必修的人,必須熟練的掌握大量的跨領域知識。


(2)學生應該有更多應用跨領域知識解決問題的實做,包括類似駕駛飛行模擬器那樣的實習,以免學得的技能由於長期不用而生疏了。


(3)大多數社會科學學院應該更善用最好的商業刊物,例如華爾街日報、富比世雜誌、財星(Fortune)等。這些刊物可以扮演飛行模擬器的角色,它們報導的事件往往有錯縱複雜的原因,可以讓學生試著用各個學科的知識來加以分析。


(4)大學應該避免聘用具有強烈政治意識形態的教授,不管是左翼還是右翼。學生也應該避免受政治意識形態影響,因為那樣的人很難擁有綜合跨領域知識的能力。


(5)社會科學應該加強模仿硬科學(指數學、物理、化學和工程學)的基本治學精神與方法。


16.孟格:「在美國,一個人或機構,如果用絕大多數的財富,長期投資於三家優秀的公司,那麼絕對能夠發大財。在某些情況下,一個家族或一個基金用90%的資產來投資一支股票,也不失為一種理性的選擇。到目前為止,伍德拉夫基金(Robert Woodruff Foundation)90%的資產,仍保留其創辦人當初提供的可口可樂股票,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很明智的。」


事實上孟格也身體力行,孟格家族幾乎只投資三支股票:波克夏、好市多與李錄所管理的喜馬拉雅基金,孟格說過,這三支股票任一支賠錢的機率都很低,而三支股票都賠錢的機率為零。


17.學院派經濟學的九大缺陷:孟格先再次提到跨領域的學習,以及「全歸因」(full attribution)的治學方法,意思是凡事比你的主修更基礎的學科,裡面所有的重要概念,都必須要懂。只有掌握最基礎的知識和原理,才能夠用最根本的方式來解釋問題。而且永遠要承認,你所用的基礎知識來自哪個領域,當你應用物理學,要說是在應用物理學…諸如此類。

要是我沒意會錯誤,孟格的意思應該是要取得有用、夠多的工具,而且要知道是在使用哪個工具工作


(1)致命的自閉,導致「鐵鎚人症候群」,通常會讓經濟學家過度強調某些可以量化的因素:經濟學家會排除可能重要,但沒有數據化的因素。


(2)沒有採用硬科學基本的「全歸因」治學方法: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就像經營企業時使用糟糕的檔案歸檔方法。這會削弱你的能力,無法做最好的自己。


(3)物理學崇拜(意思是太追求可靠而精確的公式):經濟學涉及的系統太複雜,追求做到物理學那麼精確,不會帶來任何好處。有效市場理論就是物理學崇拜帶給經濟學的惡果之一,如果根據這種錯誤的理論推理,那麼得到的結論將是,任何公司購買自家的股票都是不正確的。因為按照這種理論,股票的價格是完全有效、不可能有便宜可佔,證明完畢。


(4)太強調總體經濟學:對個體經濟學則不夠重視。


(5)經濟學的整合太少:不但沒有整合傳統經濟學以外的知識,也沒有整合經濟學內部的知識。孟格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普朗克曾研究經濟學,後來發現經濟學太難所以放棄了,因為經濟學裡得不到他想要的完美秩序。


(6)對心理學的極度無知及其造成的負面後果


(7)不夠重視後果的後果:因為後果會產生後果,而後果的後果也會產生後果,這變得非常複雜。例如李嘉圖說比較利益能讓貿易雙方都得利,所以如果美國和中國進行貿易,那麼美國的生活水準會得到改善。但如果看第二層和更高層的後果,哪個國家的經濟會發展得更快呢?顯然是中國,在自由貿易推動下,他們吸收世界上各種現代科技,很快就會走到前面去。李嘉圖沒有去確認第二層以後的效應。


(8)不夠重視「撈灰金」的概念:美國的股東在投資股票的過程中,總計有數十億美元被浪費掉了,只要股市繼續上漲,浪費這些錢的投資者就不會有感覺。而在投資顧問來看,這些錢是正當收入,雖然他銷售的是有害的投資建議,這種行為無異於尚未敗露的貪汙。


(9)不夠重視美德效應和惡行效應:富蘭克林晚年時希望美國政府採用政府高官不支薪的制度,但現在的情況與他的期望完全相反,其中一個現象是許多需要錢的教授,被企業委任為董事。


18.孟格提到幾個道理

(1)讓自己配得上想擁有的東西(To get what you want, you have to deserve what you want)。擁有這種精神的人,在生活中能夠贏得許多東西。不只是金錢和名譽,還有尊敬,他值得那些與他交往的人的信任。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是人生一大樂事。


(2)正確的愛應該以仰慕為基礎,而且我們應該去愛對我們有教育意義的先賢。


(3)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不僅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而且必須堅持終生學習。孟格說他不斷看到,有些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他們不是最聰明的,但他們是學習機器。他們每天睡覺時,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


孟格舉了一個例子,骨腫瘤病理學家及醫學博士Joseph Mirra,他想要傳播骨腫瘤病理學的知識,決定寫一本教科書。他是怎麼做的呢?他休假一年,每天工作17個小時,每周工作7天,整整一年(這也算休假?)最後寫出最好的骨癌病理學教科書。如果價值觀和Mirra差不多,想獲得多大的成就就能獲得多大的成就。


(4)跨領域知識的重要:孟格舉西塞羅的話,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出生前發生過什麼事,那麼此生就會過得像個無知的孩童。但如果將西塞羅的話擴大,還有許多東西是應該去了解的,那就是所有領域的重要思想。


(5)避免極端的意識形態:孟格說他有一條鐵律,能夠幫助他在傾向於支持某種強烈的意識形態時保持清醒。他覺得除非他能比他的對手更有力反駁自己的立場,否則他沒資格擁有那種觀點。


另一種叫「自我服務偏好」(self-serving bias)的心理因素,也經常讓人做出傻事,它往往是潛意識的。別以為對個人有利的也對社會有利,也別根據這種自我中心的潛意識傾向,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同時必須在自己的認知中,允許別人擁有自我服務的偏好,因為大多數人無法成功的清除這種心理因素。


(6)將不平等最大化:孟格舉了UCLA教頭伍登採用了不平等主義的方法(每場只有7個人打,其他人等於是陪練)。生活就像比賽,充滿了競爭,我們要讓最有能力、最願意成為學習機器的人發揮最大功效。


(7)一個要應付的問題,是人生可能會遇到沉重、不公平的打擊,有些人能挺過去,有些則不能。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認為,生活中的每一次不幸,無論多麼倒楣,都是一個磨練的機會,人們不應該在自憐中沉淪,而應該利用每次打擊來自我提升。


(8)複雜的官僚制度,並非文明社會的最佳制度。更好的制度是一張無縫的、非官僚的信任之網。


19.「人類誤判心理學」:篇幅大,我把它與「影響力」一書另外一起整理。


20.孟格談西塞羅的「論老年」:

(1)西塞羅的知識雖然很淵博,但仍認為只要一息尚存,就該不斷學習、自我提升,並舉蘇格拉底晚年學習演奏提琴和某個羅馬老人學習希臘語為例。


(2)西塞羅認為試圖解決人生根本問題的哲學研究,適合所有年紀的人,哪怕是行將就木的老人。


(3)在西塞羅看來,老年人不應該只追求生前的享受,他認為有價值的生活方式是努力為後人造福,哪怕可能看不到自己努力的結果。


(4)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是正確的,那麼你在晚年只會比年輕時幸福。


(5)西塞羅認為老年人不應該抱怨性能力的減退,反而應該為此高興,因為他們因性醜聞蒙羞或染上性病的機率大大降低了。


(6)「論老年」最偉大的總結:晚年的最佳保護鎧甲,是一段在老之前被好好地度過的生活;一段被用於追求有益知識、光榮功績和高尚品德的生活;過這種生活的人從年輕時就致力提升自己,而且在晚年收割最幸福的果實;這不僅是因為有益的知識、光榮的功績和高尚的品德將陪伴他終生,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也因為他見證了人生的良心,和對美好成就的回憶,將會給靈魂帶來無比的安慰。

0 留言
0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