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描寫德國鐵娘子梅克爾(Angela Merkel,1954-)的從政生涯。正如台大政治系教授蘇宏達所撰導讀內容,梅克爾執政16年(2005-2021)見證了德國民主的偉大,因為包括梅克爾在內,二戰以來西德和德國歷任總理、政黨領袖,無一是所謂的官二代,每位都是由專業領域踏入政壇,最後攀上高峰。蘇教授在一場演講中指出,德國下議院議員競選花費平均約500萬台幣,而在台灣選上立委恐怕得花費3,000萬,所以梅克爾在台灣大概不會進入政界,也進不去。柯P也說過:「台灣選舉經費太貴 是政治敗壞的開始」。
在德國選舉不用天價,選舉經費又有嚴格的限制和控管,大大降低了從政的財力門檻。因此德國政黨真正發揮了為國舉才的功能,而不是派系分贓的黑箱作業,才使得無勢無財的梅克爾能夠脫穎而出。此外德國屬聯邦制,加上多黨又必須組織聯合政府,不斷協商遂成為德國政治重要特色和文化,是所有政治領袖必備的能力,反而不過分凸顯個人魅力,因此有利梅克爾的出線。梅克爾一再證明領導人不必誇耀自己的成就,安靜也能成事。但東德人、科學家、女性,梅克爾是如何辦到的?
1.二戰納粹德國投降後,柏林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東柏林為蘇聯佔領,而西柏林則為美英法共同佔領。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1949年在蘇聯占領區成立。政府的暴力鎮壓,使東德人不斷向西德移動,直到1961年東德政府修築柏林圍牆(全長168公里)。1989年11/9柏林圍牆倒塌,1990年兩德統一。
2.梅克爾出生在德國漢堡(西德),名字為Angela Kasner,梅克爾則為其第一任丈夫的姓氏,離婚後保留至今。出生幾個月後跟隨牧師父親前往東德的藤普林(Temolin)定居。在封閉的東德,書籍是小孩心靈的世外桃源。梅克爾從小就愛窩在家中飽覽群書,尤其是歐洲政治家和學者的傳記。她的偶像:居禮夫人,其名言:「人生沒什麼好怕,只要理解,就無所畏懼!」影響梅克爾的一生。
梅克爾在萊比錫大學攻讀物理,畢業後在科學院工作,研究領域是量子化學,後來又在萊比錫大學取得物理碩士、博士。
3.1985年西德總統Richard von Weizsacker的戰後40周年演講內容,令梅克爾震驚,因為這位總統誠實面對過去、對大屠殺直言不諱。而這些內容與梅克爾在學校所學完全不同,因為在學校東德大談國家社會主義,認為自己是戰爭的受害者,而非加害者。而現在Weizsacker卻敦促所有德國同胞要記住在德國集中營被殺害的600萬猶太人,因為那是種族滅絕。梅克爾後來承諾德國永遠對猶太人負有大屠殺的責任,且認為這筆血債永遠還不了。
4.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後,梅克爾低調踏入政壇,加入了民主覺醒黨。因為在自由的新時代,她不想再把自己整天關在實驗室。
梅克爾能在德國政壇步步高升,受到當時德國總理柯爾(1930-2017,1982-1998任德國總理)的大力提攜,梅克爾是柯爾口中的「小姑娘」。兩德統一後,梅克爾成為柯爾內閣中的婦女青年部部長(36歲就當上部長)、1994年出任環境和核能安全部部長。梅克爾剛進入內閣後,季辛吉拜訪她,想知道一個在東邊成長的人在西邊會有什麼樣的表現,結果兩人一見如故。季辛吉有一名言:「你想跟歐洲通話時撥打的是誰的電話?(Who do I call if I want to call Europe?)」 過去16年裡,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是梅克爾。
柯爾四度連任總理,然而在1998年第五度競選時失利。隔年就爆發政治醜聞:他從1982年開始接受非法政治獻金,之後梅克爾選擇和柯爾切割,師徒決裂。2000年45歲的梅克爾當上基民黨主席,2005年成為德國首任女性總理。
5.和與小布希總統的好交情不同,梅克爾還得處理與普丁的關係,因為普丁至今仍把北約當作頭號敵人。普丁透過作票、脅迫和暗殺敵人,試圖打破史達林執政36年的記錄,使自己成為終身獨裁者。
2020年反對派領袖Alexei Navalny(1976-,俄羅斯律師、政治人物)搭機回莫斯科時,在機上喝下一杯摻了神經毒劑的茶,僥倖逃過一劫。在柏林接受一年治療後,Navalny於2021年勇敢返回莫斯科,卻被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入獄。然而其反貪基金會發布了一支調查記錄片,指控普丁建造了由賄款建造,價值達10億美金的濱黑海奢華宮殿,這部影片上傳YouTube後至今有1.2億人點閱。
6.面對中國梅克爾則採取務實的態度,一方面她重視人權問題,尤其對中國打壓香港和維吾爾族感到反感;但同時她也知道中國對德國的貿易來說太重要了。梅克爾每次訪問中國後,通常可以帶回有利可圖的貿易協議,例如大筆汽車訂單,但在2007年她卻吃了閉門羹。因為之前梅克爾在德國接見了達賴喇嘛,又和異議份子和獨立記者談話。結果德中關係迅速降溫,中國為了表達不滿,中國不但讓梅克爾空手而回,接著和來訪的法國總統薩柯吉簽署了大筆合約。從此梅克爾就得在自己的價值觀和維護德國商業利益間走鋼索。
7.梅克爾主政最大的爭議來自她對難民的處理,她卸任後也表示,難民危機和疫情是她16年總理生涯最大的挑戰。2011年阿拉伯之春,在敘利亞人民走上街頭,要結束阿薩德家族40年來的統治,結果演變成武裝衝突,導致持續至今的內戰,大批難民逃往國外。
2015年7月梅克爾來到一個電視節目的現場,她告訴一個巴勒斯坦14歲少女Reem Sahwil,政治是很艱難的事,如果德國說:「來吧,每個人都可以來,我們根本無法應付這麼多人」。Sahwil哭了,突然間一切似乎都改變了。梅克爾看到小女孩哭了,發出一聲「喔,老天」。之後一些事件進一步影響梅克爾,她決定挺身而出。
或許在那樣的情境下梅克爾根本沒有選擇,以基督教路德派信仰為核心價值的她,只能透過接受難民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與精神。然而這卻成為她政治生涯最具爭議的一部份,她在沒說服德國人民前就大膽站出來。最終,難民潮湧入導致極右民族主義興起,排外主張反而使這些難民受到另一種歧視迫害,極右派另類選擇黨則趁勢興起。
8.歐盟的挑戰:歐元有幾個先天的重大缺陷,歐元區沒有像美國聯準會那樣的聯邦儲備系統,雖然歐洲央行(總部位於德國金融中心法蘭克福)獨立於歐盟各國政府之外,但具體執行仍由各歐元國央行負責。此外歐元區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政治文化、預算和赤字。而且歐元區的勞動流動性也有限,例如一個被解雇的希臘木匠很難在德國找到工作。
德國受金融海嘯影響要較其他國家小得多,原因與其文化、政治與金融的實踐有關。德國人不像美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喜歡借錢消費、刷爆信用卡。此外德國老早就有「短期工作制」的紓困方案:員工同意減少工時、但仍保有工作。雇主依照實際工作量支付員工薪水,不足的部分由勞工局補貼。
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失業率飆升到20%以上,這曝露了單一歐元區內富國與窮國的差距。梅克爾陷入兩難,一方面她想援助希臘,但另一方面她又得面臨德國境內反對的聲浪,人民對資助揮霍無度的鄰國日益反感。最後梅克爾決定希臘必須拿出負責任的行為:撙節支出,才能獲得紓困貸款。
9.烏克蘭危機:源自普丁想要恢復俄羅斯世界大國的地位,因此他需要烏克蘭對莫斯科效忠,避免它們倒向美國或是歐盟。因此當2014年烏克蘭準備和歐盟簽屬一項廣泛的政治與經濟協議(這項協議使烏克蘭與歐洲其他國家進行有利的貿易)時,普丁出手了。他對烏克蘭總統施壓,要烏克蘭加入「歐亞經濟聯盟」(普丁為了和歐盟及中國分庭抗禮所建立的聯盟),並要烏克蘭退出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議。
在基輔示威行動、演變成一場革命後,烏克蘭總統逃往俄羅斯,權力出現真空。普丁抓住這個機會,佔領了克里米亞首府辛菲普洛,宣布克里米亞自烏克蘭獨立。2014年克里米亞舉辦公投,以決定是否要從烏克蘭獨立,並加入俄羅斯。當時克里米亞已經在俄羅斯的炮口下,且境內俄羅斯人佔6成,因此投票結果早在意料之中,超過96%支持回歸俄羅斯。
依照北約章程,加入北約組織必須是沒有處於戰爭狀態、沒有領土糾紛的國家。對北約來說,烏克蘭就像是一顆炸彈,一旦爆炸就會將北約拖進與俄羅斯的戰爭中。因此專家認為烏克蘭在20年內恐怕都無法獲得北約會員國的資格,而這也是普丁的目標:只要讓烏克蘭的戰爭餘燼悶燒,北約就不會讓烏克蘭加入。
10.梅克爾原本還對藥布要競選連任總理猶豫不決,但在川普當選後兩周,她就宣布要在2017年競選連任。
11.另類選擇黨的崛起:德東居民與德西一比,就覺得自己是失敗者,而2015年中東百萬難民的到來,更是火上加油,使另類選擇黨在德東找到發展空間,得以向人民傳播仇恨與排外的訊息。而德東人民更覺得,他們當中已經有一位成為全世界最有權勢的女人,但梅克爾為他們做了什麼?這就好像在美國,非裔美國人永遠覺得歐巴馬做得不夠,或許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