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決策(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Mistake: How Biases Distort Decision-Making and What You Can Do to Fight Them)

by byronyen

這是一本討論行為經濟學的書,作者Olivier Sibony在巴黎高等商學院(HEC Paris)教導策略、決策與問題解決課程,並長期在麥肯錫擔任顧問與合夥人。這本書總結有三個核心觀念:(1)不理性可以預測(Predictably Irrational),一些失敗不是例外,而是規則。書中討論9種帶我們掉入決策陷阱的偏誤(bias);(2)處理偏見的方式,就是不要設法去克服偏誤。這聽起來有點弔詭,但作者指出,一般而言個人無法克服自己的偏見,但組織可以彌補我們的不足;(3)沿上,組織可以克服個別的偏誤,但對抗偏誤需要針對做決策的方式進行思考,也就是要「決定如何做決定」。


1.九大陷阱

(1)說故事陷阱:只想聽想要相信的故事。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在政治領域特別有威力,對自己支持一方的主張都可以接受,卻對對手有理的主張視而不見,這種現象又稱為我方偏見(Myside bias)。社群媒體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透過設計、推薦(貼文等),就產生了同溫層現象。


(2)模仿陷阱:我們在追尋典範時,常犯三種錯誤。我們常把一家公司的成功全都歸因於單一個人;我們常把這個人行為的所有面向都視為他成功的原因;最後我們太快認為應該模仿這個典範。作者以賈伯斯為例來說明這三個常見的錯誤。

a.蘋果的成功是因為賈伯斯是天才:這犯了歸因謬誤(Attribution error)。例如蘋果專賣店的成功,常被歸因為店面的創新設計(以及它們的設計者),但卻忘了專賣店裡有消費史上最成功的三項產品

b.賈伯斯是天才,他做的所有事都很英明:這受到了光環效應(Hallow effect)的影響。模仿最佳實務通常都不恰當,原因就在光環效應。首先要判定蘋果或奇異那些實務最能「解釋」它們的成功並不容易,例如奇異曾採行有名的強制分級制度,即將員工分為三個考核等級:最好的20%、中間70%、墊底的10%(無法改進則會被解僱)。但後來多數採行員工分級制度的企業都放棄了這制度,因為它帶來許多負面效果:影響士氣、影響創意、助長政治操弄或偏袒徇私的風氣等。企業還要能夠分辨哪些實務適用、哪些不適用;企業更可能因為模仿成功企業的實務而破壞差異化。

c.賈伯斯很睿智,所以我該模仿他:這犯了倖存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我們只看到倖存者,沒看到其他採取相同行為卻以失敗收場的人。


(3)直覺陷阱:我們什麼時候可以相信直覺?許多專業領域的專業人士能在瞬間做出決策,是因為他們能夠根據經驗立刻辨識微弱的訊號。例如曾有位消防隊長不知怎麼的感應到一棟起火的房子就要倒塌,指示部屬撤退沒多久後房屋果然倒塌。那是因為他一進入屋裡,注意到屋裡的溫度特別高,但卻沒有聲音。所以他立刻判斷出是底下地下室延燒的大火。但從另個角度看,股市投資人的直覺可能就沒那麼有效。


(4)過度自信陷阱。過度樂觀有幾種表現方式:a.對於不在我們掌控中的未來事件;b.計畫謬誤(Planning fallacy)事對於一項計畫所需時間和成本的估計;c.無論是否樂觀,表達都過於精確。


(5)慣性陷阱:嚴格來說慣性是什麼都不做,但有時卻是多做多錯,這模式就是慣性下的承諾升級(Escalation of Commitment),因為損失越高,越覺得投入不能白白浪費,這就是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下的產物。在商業世界常見拼命挽救瀕臨失敗計畫的公司。另一個兩難出現在破壞式創新與慣性(現有核心事業)上。註:這裡所說類似孟格人類誤判心理學中的避免不一致傾向。


(6)風險認知陷阱。我們對風險的態度常有三項偏誤:a.損失規避;b.不確定性規避;c.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上述三種偏誤聯手造成過度的風險規避,使得企業所承擔的風險低於它們可以承受的水準。


(7)時間範圍陷阱。貝萊德執行長Larry Fink曾說,許多企業削減資本支出,甚至增加舉債,以增加股利,並增加股票回購的數量。如果基於錯誤的原因,以犧牲資本投資為代價,則可能會癱瘓一家企業創造長期報酬的能力。這種偏重短期獲利勝於長期利益的取向,又稱為管理短視(Managerial myopia)。


2018年巴菲特和摩根大通執行長Jamie Dimon在華爾街日報共同投書「Short-Termism Is Harming the Economy」,建議企業減少甚至取消季度Earing Guidance,因為這樣做雖然不能讓上市公司所面臨的短期績效壓力一掃而空,但會是方向正確的一步。


(8)群體迷思(Groupthink)陷阱,每個人都在做,我為何要與眾不同?以1961年豬灣事件(Bay of Pigs Invasion)為例,最後行動失敗並不令人意外,真正令人意外的是,這麼離譜的計畫為什麼會通過?一名成員坦承,他在會議中壓抑自己的疑慮,順從群體與領導者普遍的意見。群體迷思和社會壓力有關:順從多數人的想法,以避免被報復(下次自己的提案被刁難、被人排擠等),群體迷思也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如果多數人都有相同的觀點,他們應該有充分的理由,因此他們是對的。


(9)利益衝突陷阱,以為自己會是公正的。企業領導人的策略選擇與他們的利益之間通常有清楚的連結,例如擴張規模(Empire Building)符合他們的激勵動機(財務面與情感面),當然可能造成收購價格過高的問題。人通常無法抗拒財務誘因的影響,就算是高尚的人不知不覺也會涉足不道德行為的認知偏誤,這稱為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例如律師有義務為客戶提供有利的建議,但是以勝訴賠償金抽成為報酬的律師,通常會建議當事人迅速和解;以鐘點計費的律師則偏向採取訴訟。當外科醫師的收入取決於開刀台數時,他們會更偏向建議手術治療。


2.整理:五大偏誤類型(如下圖)

(1)模式辨認偏誤(Pattern-recognition bias):包括確認偏誤、說故事的力量、經驗偏誤、歸因謬誤等,這些偏誤的作用大同小異,都是利用我們過去經歷的模式,塑造我們對複雜現實的理解。

(2)與(3)是兩股相反的力量。(2)行動導向偏誤(Action-oriented bias):包括各種過度自信的形式,一般而言行動導向偏誤會促使我們做不該做的事、冒不該冒的險。(3)慣性偏誤(Inertia bias):與行動導向偏誤相反,慣性偏誤使我們在應該採取行動時遏制我們的行動,導致我們拒絕應該冒的險。

(4)社會偏誤(Social bias)

(5)利益偏誤(Interest bias)


3.我們犯錯的時候通常能夠辨識錯誤,但是我們幾乎不曾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偏誤,我們對自己的推論感到合理、自在。例如當我們受制於確認偏務時,不會意識到自己偏重能支持我們假設的數據,而不是去尋找與假設矛盾的證據。


為了防守組織層次的錯誤,我們必須在組織層次尋找能夠反制,而不是容忍或擴大個人偏誤的決策機制。例如在面對策略選擇時,聰明的領導者會仰賴團隊、請教專家、徵詢董事會、與顧問商談等。領導者知道他無法修正自己的偏誤,但是他相信別人對他的偏誤看得相當清楚,因而能夠幫助他避免犯錯。即使他是最終拍版定案的人,也不會在決策過程中獨斷獨行。


4.合作加流程可以提升決策的品質:太空人其實度過許多重大危機,例如遭受雷擊、艙艇分離失敗、有毒氣體外洩、艙內起火、引擎故障等,但發生這些事故後為何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因為與飛行員類似,太空人在訓練時有七成的時間是在高擬真的飛行模擬器裡,練習如何處理所有可能的狀況。在太空梭裡,這些鉅細靡遺的檢核表是一本大部頭的書,沒有即興發揮的空間。


5.決策建築(Decision architecture):幫助「決定」如何做決定。有三根支柱:(1)對話(Dialouge):一群真心想要傾聽對方想法的人,開誠布公地交流彼此的觀點;(2)歧異(Divergence)或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3)動力(Dynamics):必須能促進對話、鼓勵歧異,然而這些在許多組織中往往會受到壓抑。作者舉出40個技巧來幫助組織建立決策建築。


(1)成功的對話技巧:包括確保有足夠的多元性(例如董事會成員挑選時納入特定的資歷背景)、限制Powerpoint的使用(例如亞馬遜不採用簡報,改以6頁的備忘錄給所有與會者)、要能激發對話(例如指定負責唱反調的人)、執行「事前驗屍」(在最終決定前,要求大家一起想像這個專案在未來以失敗告終,然後進行驗屍找出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包括培養非正式的顧問、巴菲特針對收購案研究時所提出的方法:董事在聽取顧問(通常是投資銀行)的收購建議時,只有一個方法可以進行理性而平衡的討論,那就是董事會應該聘請第二位顧問提出反對收購案的主張,而且第二位顧問的顧問費是取決於未通過議案的金額。


(3)改變決策流程和文化:包括促進有話直說的文化等。

0 留言
0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