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林孝庭(1971-)台大政治系、政大外交所、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博士,現任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博士2007年獲聘為胡佛研究所研究員,使其可以閱讀該所檔案館收藏豐富的民國史資料,尤其是暫存在該所的蔣介石日記。胡佛研究所由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Herbert Hoover,1874-1964,1929-1933為美國總統)建立,1919年時胡佛捐贈5萬美金給母校史丹佛大學,成立了「胡佛戰爭、革命與和平研究所(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簡稱「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現已成為學術重鎮,更擁有超過4千萬件的檔案收藏,其中受蔣家後人之託,保管的蔣介石日記,更屢屢吸引學者前往訪學。
林博士從1943年的開羅會議,宣示日本在二戰後將台灣與澎湖歸還給中華民國開始,至1954年中美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為止,回答了一個對我們來說是理所當然,實際上卻有許多歷史的因緣際會夾雜在裏頭的問題,那就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如何形成的?而那些我們忽略了的歷史,包括了(1)在1949年後的一段時間,美國隊蔣介石失去了信任,一再考慮扶植包括孫立人、吳國楨,甚至是在香港、日本等地的第三勢力(反共亦反蔣);(2)1949年當國軍面臨共軍威脅時,曾考慮遷至昆明,不料當時雲南省主席打算讓雲南宣布獨立,在被美國拒絕後,轉而投靠中共,才使蔣介石決定播遷來台;(3)是1950年爆發的韓戰使美國轉向支持台灣與蔣介石。
1.歷史的發展有必然,也有偶然。
2.開羅會議:1943年在二戰(1939-1945)期間,邱吉爾、蔣介石、羅斯福於開羅商討戰後國際局勢的安排。其中日本於918事變後所侵佔的領土,包括台灣、澎湖、滿州國,應歸還給中華民國。開羅宣言雖不具國際效力,卻對戰後台灣的接收產生關鍵性影響。註: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稱為東亞病夫),雙方於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澎湖、遼東半島永久割讓給日本,台灣由此進入長達約50年的日治時期。1931年中國東北爆發918事變,日軍最後在幾乎沒有軍事衝突下,佔領了東三省全境,後在東三省成立了傀儡政權滿州國(1932-1945,首都設於長春)。
3.228事件:1945年日本戰敗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蔣介石任命陳儀(1883-1950)為台灣省行政長官。美國海軍也開始協助將國軍接收部隊運往台灣,然國軍接收部隊抵台時,多穿草鞋、背著雨傘,甚至挑著鍋碗棉被,缺乏紀律、行動散漫。至1946年台灣本省籍工人失業率達80%、通貨膨脹亦嚴重,貪汙猖獗更時有所聞,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分配給台灣的物資,一經官員之手,就憑空少掉一半。
1947/2/27晚上,專賣局查緝員在台北市查獲40歲寡婦林江邁販賣私菸,查緝員欲沒收林婦全部的香煙及身上錢財,林婦表示生活困難,雙腳跪地苦苦哀求至少歸還其錢財,然而查緝員不予理會,並將她打倒在地,附近憤怒民眾群起抗議,陪同查緝的警察開了數槍,誤殺市民陳文溪。此事件激發群眾包圍台北市警察總局,要求逮捕開槍的警察。隔日市民罷市、罷課、罷工,遊行至專賣局抗議、前往長官公署請願,但遭到衛兵以機槍掃射,死傷數人。查緝私菸衝突自此開始演變為反國民黨統治的大規模暴動,並迅速擴散至全倒各地。
陳儀電請蔣介石盡速派兵前來台灣,協助恢復秩序。憲兵與國軍部隊陸續自基隆與高雄登陸,並開始在全島進行大規模武裝鎮壓,消滅反國民政府勢力。據統計包括外省籍與台灣籍人士在內,有數千甚至上萬人在此事件中遭到殺害或被捕入獄。
4.美國對中共態度:隨著國共內戰國民黨形勢江河日下、前景黯淡,華府決定放棄蔣介石,甚至到了1949年底,為希望毛澤東所領導的新中國可以走上「狄托主義」(Titoism,以南斯拉夫總統狄托命名。狄托主義起源於二戰後,南斯拉夫共產黨拒絕服從莫斯科的命令,並抵擋了蘇聯要求其成爲華約成員的壓力)之路,甚至一度打算待國共內戰塵埃落定,與北京展開交往。
蔣介石受到華府鄙視,孫立人將軍(1900-1990)即為美國包括麥克阿瑟將軍極為賞識、並想要扶植來管理台灣的人物。孫立人畢業於維吉尼亞軍校,英語流利,二戰期間其能力早已名揚海外,被英軍和美軍暱稱為「東方隆美爾」。然而孫立人後遭蔣介石清算,1955年遭指控其舊部屬郭廷亮(1921-1991)為匪諜,郭欲發動反蔣兵變,孫受牽連被軟禁在台中寓所33年之久,直到蔣經國1988年去世後才重獲自由。2001年監察院重啟調查真相大白,當年郭廷亮是被遭嚴刑拷打寫下自白書,以羅織孫立人犯罪證據,意在剷除孫的影響力。
5.雲南起義:1949年雲南省主席盧漢曾透過管道向華府表明,希望美國支持雲南宣布獨立,以拒絕蔣介石由四川遷往昆明的意圖。盧漢並表示未來獨立後的雲南,可利用境內豐富的礦產和鴉片來支撐其財政。然美國以不便干涉中國內政為由駁回了盧漢的請求。盧漢遂決定向中共靠攏,宣布雲南起義,並要四川將領一起倒戈、捉拿蔣介石。這使蔣介石失去了留在大陸的最後希望,退守台灣成為了他唯一的選擇,1949/12/10蔣介石搭機自成都飛往台灣,餘生未再踏上大陸土地。
6.治理台灣:據信國民黨自上海中央銀行移至台灣的外匯儲備,包括黃金、銀圓、外匯等,總值達5億美金。蔣介石日後以這批金銀外幣儲蓄,作為啟動台灣金融改革與穩定台灣新貨幣的基礎。
(1)新台幣:新台幣的前身是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授權委託台灣銀行發行的「台幣」(因大戰剛結束,且國共關係緊張,故台灣當時未使用流通於大陸的法幣、金圓券)。由於1948年上海隨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國民政府大量發行貨幣而造成惡性通貨膨脹,舊台幣受法幣與金圓券貶值影響。故於1949年發行了新台幣,並以舊台幣4萬元兌換新台幣1元。
(2)375減租:台灣日治時代後期,佃農須將所穫除了部分留存作種之外,一律繳給地主。而375減租源於國民政府在大陸實施的25減租,當時大陸佃農繳納給地主的佃租,其比例通常是收穫總量的50%。25減租是指將佃農繳納給地主的的佃租降至25%,所以1949年實施的375減租便是將佃租調為最高37.5%。
(3)公地放領: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實施375減租後,於1951年實施公地放領。「公地放領」是把島上1/5的公有耕地出售給承租佃戶。公地放領規定的土地價格比市價低廉,購買人可在10年內,用土地上所生產的農產品來抵付,不須負擔利息。繳清地價後即可取得土地所有權,其目的在扶植自耕農取得土地所有權。
(4)耕者有其田:中華民國政府於1953年實施耕者有其田。「耕者有其田」是地主可保留一定數量土地。超出部分政府用徵收補償方式交佃農承租耕種。徵收方面,補償地主70%為政府發行的實物土地債券(土地證券化,當時分稻穀與甘薯2種;稻穀債券以稻穀償付,甘藷債券則依時價以現金償付),分10年償付並附年息4%,30%為公營事業股票(台泥、台紙、工礦、農林的股票),所徵收之土地放領給佃農。
台泥、台紙、工礦、農林等4大公司成立於日據時代,台灣光復後由政府接管成為省營事業。配合政府實施的「耕者有其田」政策,由公營轉為民營,至1962年證券交易所開業,這4家公司成為台灣股市首批公開發行的上市企業。
7.韓戰爆發:韓戰爆發前美國曾多次表示願意與中共發展關係,藉此抑制蘇俄在遠東的擴張。然1950年中共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年6月毛澤東與蘇聯支持平壤於朝鮮半島發動南侵戰爭。杜魯門總統下令美國海軍太平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防止中共解放台灣。杜魯門也一改先前「台灣屬於中國領土一部分」的立場,改稱台灣未來政治地位,須待太平洋地區安定、或日本正式締約,或經聯合國考慮後再決定。韓戰的爆發,反而對國民黨在台重現生機起了重要作用,是讓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深化的最大偶發因素。
8.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中美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其代價是中華門國將永遠立足於台澎地區,國民黨政府反攻大陸只能成為一個遙遠的夢想。雖蔣介石未曾打消反攻大陸的念頭,例如其將精銳部隊佈署於金門與馬祖(至1956年外島駐軍已近10萬人),當時美國研判蔣介石意在將美國拖入台海的軍事衝突。1958年爆發823砲戰後,台美發表了聯合公報,內容聲明未來中華民國同意將以政治手段,而非武力達成光復大陸的目標,蔣介石也被迫減少外島駐軍。